我一直認為,法國女演員中,最美的那個是蘇菲·瑪索,直到我見到了伊莎貝拉·阿佳妮。
《激情佳人》劇照
她的美,混合了蘇菲瑪索的清新脫俗和莫妮卡魯貝奇的妖艷性感,只一眼,即使只是一幀的靜態圖片,都會讓人無限驚嘆,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也不過如此了。
況且,阿佳妮還是那種動態比靜態美上百倍的女子。
阿佳妮的五官精致無比,而最追魂攝魄的絕對是她那雙湛藍色的眸子和那張嬌艷的紅唇。
尤其那雙舉世無雙的眼睛,似有浩瀚繁星,晶瑩璀璨。
1975年,對于阿佳妮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為在這年,她主演了第一部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并且憑借該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的提名,為她以后的演繹事業奠定了基礎。
而這一年,對法國人來說也是值得激動的一年。因為,她們挖掘到了阿佳妮這塊珍寶。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上映后,不僅有影評人盛贊過她:“你無法將視線從她臉上移開!”,整個巴黎都為她燃燒沸騰起來,并且一燒就燒了三十年。
阿佳妮也成了全法公認的“法國第一美女”!
拍攝《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時,阿佳妮僅有19歲,正處于顏值巔峰。
拍攝《瑪戈皇后》時,阿佳妮已經39歲,仍然處于顏值巔峰。
20年間,時間完全沒有在她臉上留下任何歲月的痕跡,還是美得那么超凡脫俗。
對于很多人來說,觀看《瑪戈皇后》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伊莎貝拉·阿佳妮。
“誰能美過阿佳妮?!”
不僅人美,阿佳妮也超有才華。
她曾五次摘得凱撒獎最佳女主角,并捧得到戛納和柏林電影節女主角獎,并兩次得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整個八十年代的法國影壇,幾乎成了她一個人的天下,幾乎所有的法國人都將她奉為了自己的偶像。
阿佳妮的表演有很強的個人風格,或者說,她出演的角色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偏執、癲狂。
《瑪戈皇后》劇照
在《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她飾演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女兒阿黛爾。
為了尋找愛人,她不顧一切,遠渡重洋到英國。然而,那個英國軍人根本不在意她的癡情,她卻仍舊“喪心病狂”的愛著他。最終,她在接連不斷的沉重打擊下,導致精神錯亂,在收容院里度過了余生。
“千山萬水,千山萬水去和你相會,這種事只有我能做到…...”
阿佳妮把這樣一個“為愛癡狂”的角色,演繹的入木三分。尤其影片最后,她再見到深愛著的他時,眼神的閃躲和臉上的冷漠,讓人為阿黛爾的結局感到唏噓之時,又贊嘆阿佳妮的傳神演繹。
有這樣一句話可以高度概括阿佳妮的表演:
“不知當年特呂弗拍《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時用的攝影機還在不,因為承受了阿佳妮那樣注視的攝影機玻璃即使不瘋狂,也一定是碎裂了。”
在《羅丹的情人》中,阿佳妮同樣詮釋了一個因愛而瘋的角色。
初次遇到羅丹時,卡蜜兒19歲,羅丹43歲??蹆郝斆髌劣胁湃A,她的出現讓羅丹改變了對女性的看法,羅丹也成了卡蜜兒的生活和精神支柱。
然而,由于羅丹妻子的存在,卡蜜兒最終被迫和羅丹分手。但,用情至深的卡蜜兒根本放不下羅丹,最終在愛情和事業的雙重折磨下,精神崩潰,被送入了精神病院。
阿佳妮在片中的表演,簡直到了真人和角色融為一體的境界。
她把一個女性藝術家在愛情與事業的雙重折磨下,在希望、失望與絕望的巨大反差下,最終心力交瘁、精神崩潰的心理變化闡述得淋漓盡致。
甚至有影評家說到:
《羅丹的情人》是屬于阿佳妮的電影。
有人說,阿佳妮的美兼之天使的純粹與魔鬼的欲望,非常適合演繹情感復雜內心矛盾的女子,《著魔》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片中,阿佳妮原是一個純潔善良的女教師,后因被鬼附身,變身偏執癲狂的神經質。
這部電影,絕對是阿佳妮最癲狂、最歇斯底里的一部作品。
最有名的場景,無疑就是地下通道那個3分鐘的長鏡頭,阿佳妮歇斯底里的表演,簡直觸目驚心。
她也憑借這部挑戰生理極限,癲狂的讓人有點惡心的作品,榮獲戛納最佳女主角的殊榮。
生活中的阿佳妮其實也有點神經質。
這和她的生活環境有關。
阿佳妮的父母都是法國移民,父親是土耳其后裔的阿爾及利亞人,母親是德國人。由于語言不通,交流有障礙,她患上了自閉癥。
喜歡上表演后,她只在表演中發泄情緒,這也是她能在影片中歇斯底里的一個原因。
成名后,她的父親也一直教育她,不準在公開場合暴露家庭隱私,所以,除了演戲,她基本不接受采訪,也不愿在公眾場合多言。
這讓她形成了古怪的脾氣和特立獨行的作風,也被公認為難以相處的明星。
甚至有人向她提出忠告:“阿佳妮若想再繼續加入法國三大女星的行列,那就必須學會控制自己?!?/p>
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阿佳妮本身也是個瘋子,但也正是這種神經質,讓她成了一名偉大的女演員,讓她被全世界的導演視為一個理想的詮釋“歇斯底里、貴族神經質和迷人的錯亂”的演員。
最后,動圖,舔屏。
出自《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瑪戈王后》,39歲的阿佳妮,真乃顏值巔峰!
出自《瑪戈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