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與畢氏家族》
? ? ? ? ? (九)
? ? 上回說到蒲松齡的詩詞如何,接著請欣賞蒲公的詩詞:
? ? ? 畢刺史效樊落成
嘉樹成林竹數株,
風煙絕勝小成都。
洞開門戶胸襟豁,
新剪芽茨境外殊。
雞犬聲添村舍色,
桔槔水入輞川圖。
楸秤雖設閑人少,
北里賢兄更一呼。
? ? “雞犬聲添村舍色,桔槔水入輞川圖”多么美麗幽閑如畫如詩的田園風光!
? ? 再賞:
? 石隱園
紅點疏籬綠滿園,
武嶺丘壑漢時村。
春風入檻花魂冷,
午晝開窗樹色昏。
書舍藤蘿常抱壁,
山亭虎豹日當門。
蕭蕭松竹盈三徑,
石上陰濃坐不溫。
? ? 這是石隱園夏天的景色,和蒲松齡的感覺。在蒲松齡的詩詞中,有關石隱園的題詠占了很大比例?!读凝S志異》和其它文章中,也有描述和涉及。至于綽然堂,萬卷樓,振衣閣,效樊堂,綺霞軒,奇石,怪竹,龍蛇,狐鼬,更是他創作的不竭源泉。
? ? 石隱園北門外就是淄省大道,這里溪水潺潺,古樹參天,東去西往的客人不斷。據畢氏后裔代代相傳,蒲松齡常在此處設茶擺煙,招呼客人休息,聽行人談說天南地北奇聞異事,搜集《聊齋志異》創作素材,這應是可信的。
? ? 至于《聊齋志異》這個書名,更是來源于畢府?!读凝S志異》為短篇小說集,是蒲松齡耗費十數年心血完成的。他動筆時并沒有想到會寫出數百篇文章結集出版,他不可能先起下一個書名。進畢家之后,才寫完了“聊齋”,這時才有可能為這部短篇集起一個名字?!傲凝S”到底在那里?有人想當然地認為在他的老家蒲家莊,這是毫無根據的。在他的故居掛上“聊齋”木匾更為無稽?!傲凝S”,顧名思義,為閑聊之齋也,須大戶人家才可能設。然而,蒲松齡分家時只分得“先祖家場棘蒿萊中僅存老屋三間“,他有妻子兒女六口人,居所如此簡陋,有何興致和條件設“聊齋“?“聊齋“當然在西鋪。過去,王村一帶的讀書人,無不知西鋪畢府有蒲留仙寫文章的一處房屋叫“聊齋“。蒲松齡在畢家寫了數百萬的作品,不可能全部在弟子書聲喧鬧的“綽然堂“中完成,館東廣廈百間,為先生專設一間“聊齋”是在情理之中的。畢際有十一世孫,現年85歲的畢正亭是“聊齋”的見證者。他童年時,曾見過“萬卷樓”旁有座磚房,門額上有磚雕篆書“聊齋”二字。
? ? 畢家集數代收藏的數百萬冊書籍,更使他如魚得水,盡情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蒲松齡在畢家30多年,只教了8個學生。據資料記載,這八個學生相差十幾歲,同時跟蒲松齡讀書,那么,十余年后蒲松齡就已經完成了教學任務,實際上,他在畢家后期,主要任務已不是教書,而是為畢家做些案牘事務,接待那些場面上的人物,主要精力放在讀書著述上了?!读凝S志異》定稿以后,于60歲前后,又創作了一百多萬字的聊齋俚曲。蒲松齡是個勤奮的高產作家,他似乎閑不住。他在創作鴻篇巨制的同時,還參考萬卷樓藏書,寫了上百萬字的雜著。如:《農桑經》、《藥崇書》、《觀象玩占》、《日用雜字》等,一生生活在農村和農民之中 ,決定了他只能是平民作家的世界觀。他自中年完成文言《聊齋志異》之后,就再也沒有用文言寫作。他的俚曲和《農桑經》等全都是直接為大眾服務的?,F在有研究者認為用淄川方言寫成的長篇小說《醒世姻緣傳》也是他的作品。這說明蒲松齡的創作觀是個從不自覺為大眾服務,到自覺為大眾服務轉變過程的。
要知后事,下回分解。
源自《淄博氏族文化研究》略加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