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懸殊】
? ? 前些天與某大廠的HR聊起高管的培養。令我訝異的是,現在大廠已經不是在講戰略、講商業敏感度、講變革、講在很多公司說不清道不白的領導力,而是關注高管的心智模式。當然其實這也沒什么好驚訝的,畢竟在這幾年教練學習過程中的導師也常與我們分享,她在做的高管教練項目。而高管教練項目確實會涉及到人的心智模式,只是在國內的某些世界500強企業,大多數的國企、民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管理層甚至是高管或老板依然停留在“喊領導力提升,喊變革、喊戰略的階段”。
? ? 在開展企業培訓和人才發展項目的時候,經常從公司高管嘴里,又或者是某些創業型公司或團隊的合伙人、創始人、老板口中聽到他們對人才的不滿。員工沒有積極性,沒有執行力,沒有主觀能動性,沒有創新能力。中層沒有格局,缺乏大局觀。沒有項目管理能力等等……
【既要又要還要】
? ? 先說說“既要又要還要”這個關鍵詞,這個關鍵詞來源于一場中層管理者培訓中,其中一個隊伍的隊名。這無疑是中層干部對高層要求的一種調侃。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現階段高管的普遍狀態,想要很多更多還有更多。一種向外部索取的狀態。只是看上去是對下屬\員工提出更高的要求,促進他們成長也達到業績目標。為什么這樣說,我們來從情景中找尋答案。
【情景中看,既要又要還要】
情景:員工既要有執行力又要創新能力還要有主觀能動性。
? ? 不知道你看到這三要,會有怎樣的想法。我從自己的角度來拍個磚。在我看來,這三個要是悖論!
? ? 首先,對這里的“執行力”進行定義。現階段在大多數管理者的心目中,執行力指的是我告訴你做A,你有沒有按照我告訴的A快速完成?就是一眨眼就完成的那種。但這個A可能就是一個模糊的指令,不過這就是對你的考驗,你得猜到我要什么。然而這個事分分鐘連管理者自己都沒想好要什么,只能在看到成果的時候告訴你,你錯了。然后你改BCD吧,改完BCD后再看,在改成ACG吧!同時,你不許有疑問(這是你自己要解決的問題)、不需要有不同的想法(因為我比你聰明、見識廣,聽我的就對了)、也不該有困難(或者說有困難也該自己處理)這就是所謂的20世紀20年代某些領導眼中的執行力。
? ? 其次,再來看看創新能力。對創新能力的定義是這種操作是否能吸引眼球,倒不一定要非常落地,但是必須得搶眼,尤其是在朋友圈發出去比較拉風,在領導者提交自己的成績單的時候,比較有亮點,比較長臉。需要創新大膽,但不要有風險,也不能犯錯,成本還要低,并且需要身邊所有人都為此叫好。
? ? 最后就是有主觀能動性。要想我沒想過的,要想到我沒想到的,要在我想要之前提前想好了,要全方位為我服務,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又或者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我不想面對的事,你來解決。不管這是誰的職責范圍,讓你做都是鍛煉你,出于我的一番好意,還不跪謝?最好一天工作24個小時,周末能回公司繼續加班。工作時多干一點活,分錢時少索取一點,這才叫主觀能動性,并且有奉獻精神。面對喜歡的下屬,會說“他需要工作和生活平衡”,面對實誠的下屬“趁著年輕,多干一點吧!在家里閑著也是閑著!”。
【解鎖既要還要又要的悖論】
? ? 好,那么講完定義,我們就來看看,為什么我說這是悖論?
? ? 赤裸點講這里所說的執行力,其實就是要聽話,并不需要你有任何想法,跟著我說的去做就好了。而且在我看來,我能夠做到這個位置,你是我的下屬,我必定比你要聰明,要有見地,要有能力,所以你聽我的就好了。
? ? 這些都是對外索取和對外要求,這樣的管理者很容易做,這樣的管理行為也很容易做到。至于管理成效,這樣說吧,面上還是有的!實際上就很難說了,畢竟你是如何對待員工的?員工一定能找到機會還回來的!而面對創新,不希望有風險,不能犯錯,成本還要低!一旦對風險厭惡,那么就意味著對新的事物會持保留態度,或者并不是推力,而是一種拉力!犯錯意味著擔心自己的個人能力被質疑、個人品牌受傷害,所以本質上還是非常保險的,畢竟職業經理人優先考慮的是自己成績單上的每一個分數,而不是優先考慮這個決策,這個業務對公司的利益!因此,將要求員工不斷的去證實、驗證、證明方案的可行性,因此時效性肯定就受到影響,然而創新很多時候是與時效有關的,想到變成做到時間越短,就越有可能是新!而相反,則是舊!但是驗證的時間一旦拖長,由新變成了舊,那么責任在誰身上呢?我相信我不說你也能猜到!絕對是因為員工的執行力不行!然而,不知道你是否有發現這個過程中的員工被授予了責任,但沒有被授予權力,看到了這個死循環了嗎?是不是很有趣?
? ? 最后來說一說,主觀能動性。從前面兩個一個是執行力,另一個是創新性。如果員工能滿足第一個執行力的定義,且在這樣的創新性的要求下活下來了,主觀能動性估計只會離他越來越遠——因為,我比你高級,我比你聰明。按我說的做,少嗶嗶,嗶嗶也沒用,因為我不會為你的錯誤買單,所以按我做的最保險,無論如何!在一個長期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開展工作的人,被你看低的人。被不斷要求創新,但自己的創新卻少有得到認同,大多數情況下被批評和打擊的人。我想問問他能有主觀能動性嗎?他能有嗎?
【從頻繁換人看管理者心智模式】
? ? 因此你可能發現,如果你所在的團隊或者公司,頻繁辭退員工(換人)。那么很有可能從一個側面表現出管理層對員工的不滿意。但是潛意識里面的信息是,有問題的都是員工,都是我的外部世界,而不是我自己。通過不斷的換人,從而緩解對結果的不滿,以及業務壓力帶來的焦慮。然而不知道有沒有想過,當時你面試他的時候,你是因為什么原因把他招進來的?如果都是自己面試的,又是自己親手一個個快速的讓他離開的。難道換人的成本就更低?換人就一定更高效?那究竟問題出現在哪里?是候選人太會掩飾自己、夸大自己,還是你對人的判斷能力不足?又或者說其實在管理的過程中,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
? ? 還記得高中的時候,我在籃球隊。參加區里面的比賽,帶隊的有兩個不同的老師,一個是年紀稍大的女老師;一個是剛畢業進學校血氣方剛的男老師。這兩位老師分別帶過我們不同場次的比賽,作為隊員到今天還印象非常深刻。兩場比賽中,我都作為首發隊員。兩場比賽的第一節,前半段我們都落后,但是,男老師和女老師的應對方法卻截然不同。在場下的隊員,看見場上的情況不妙,大家都非常著急,甚至有場下的隊員和老師提出是否需要換人。然而,女老師沒有被這個建議所影響,而是表示繼續讓我們這群隊員在場上再磨合一下,找找狀態。雖然后半程我們并沒有馬上就追回來,但是狀態卻是回來了,分數也一步步拉近,最后那場比賽我們以兩分之差勝出。而男老師帶領的那場,第一節后半段就開始換人,之后我們頻繁處于換人的過程中。在第三節的后半段,我們的分數差距越來越大,士氣也受到了打擊,當然最后那場比賽我們輸了。雖然是個個案,但是卻是一個團隊管理的案例,其中的問題略見一斑!兩位老師對隊員都有了解,對我們平常訓練的情況和每個人的個人能力是心中有數的同時,他們也在觀察對手的能力。所以究竟問題出現在哪里?是換人可以解決嗎?還是用教練的方式進行指導、鼓勵更能解決問題。換人真的很容易,就像一場不愉快的婚姻,要離婚有多難。(撇除千絲萬縷的財產,孩子等因素)而這正是管理者領導力的練就。
【無法擦亮雙眼選領導,但可以選擇不重蹈覆轍,也可以選擇提升自己,成為優秀的領導者!】
? ? 下屬永遠沒辦法選擇上司,只有選擇離開或改變自己。所以管理者,管理者的能力、視野往往決定了自己事業的高度。要是你知道下面的員工離開的真實原因,只是你知道員工留下的真實想法。那都是一筆財富!
? ? 那么人離開之后,問題就來了,需要重新招聘,需要補員。看出現在的用人標準越來越高,然而那么高的用人標準背后是怎樣的邏輯呢?赤裸一點說,現在的商業環境變化太大,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VUCA時代,我們對未知、對未來都有莫名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和焦慮用什么來解決呢?想想現在時下流行的知識付費,我對知識付費并沒有歧視,我也是其中的用戶。只是有人會說,知識付費是在販賣焦慮。當然,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是否有焦慮?在傳統觀念中,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根深蒂固。這種焦慮在你購付費購買了學習產品后是否又有所緩解?無論是知識付費還是購買實體產品,我們可能會因為在未來我可能會用到這個功能,從而買了更高級的價格更貴的產品。所以,招人其實是同一個道理,高配招人緩解對未知的恐懼。在每一天的工作里,我對面坐著就是招聘的伙伴,我每天聽著他打電話和獵頭溝通者對候選人的要求。我一方面懷疑我當時是怎么被招進來的?另一方面也在想在現階段的實際工作中,真的需要到這樣的人員嗎?就以我自己來說吧,現在做的工作是至少回到了五年前的工作,私下跟其他同事了解過,不少人有這樣的反饋。所以根本談不上什么個人成長,也談不上工作的成就感。而這樣的人員,對于企業的用工成本來說其實更高,這樣一群人他們的內在的需求更高,但事實上,高配的結果是回到日常的工作中,我們卻只是需要按照命令去完成任務,較少有自由意志的工作機會,需要承擔不夠創新的罵名,但事實上我們也沒有被授予創新的權力。日復一日,成為了自己也不認識的自己,沒有活力和一條咸魚差不多!想想曾經事多錢少到處跑,但卻依舊打雞血狀態的工作經歷,深有感觸!
? ? 管理層的領導力,是一家公司發展的天花板!領導力的提升與自我覺察能力有很大的相關性,與每個人的歸因方式也至關重要,對ego的覺察與管理,對人的信任(期望者效應),是否能保有好奇心(尤其是對已知的事物)?管理層不僅對自己負責,還需要對團隊負責,更是對業務負責。想著怎么把事情做好?比起想著自己的成績單,怎樣才叫漂亮?怎樣才能升職?來的更持久,但見效慢!不是凡事都要快,能快能慢才是力量!想想身邊的伙伴,這樣的環境底下每天工作的郁郁寡歡,只能說一句,找找自己的精神支柱、自己的使命和愿景。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即使只有一項堅持下來!它會讓我們的內心在紛擾的世相百態中長出花來!在不同的價值觀底下,在不同的環境底下,看清楚、能應對,精進自己的專業,堅持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