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許多年來,和家人一起看千尋,自己看千尋,跟小朋友一起看千尋,身邊的人沒有一個不被那奇幻世界深深吸引的。到底這部日本動畫片被施了什么魔力,能讓如此多的觀眾群對之眷戀(甚至征服了當年的奧斯卡、柏林電影節組委會),這可不單單是一個創意的問題。它身后一定藏著一些其他動畫片無法企及的東西…
在上映18年后,這部曾經風靡全球的動畫片首次來到了中國影院,重看《千與千尋》,我想這是尋找日本動畫片神秘之處的最好時機了!
一、源于開端結尾的背景交代
《千與千尋》的故事背景不用推敲,不用解讀,更不用上網查資料,電影通過人物的對話已經說的清清楚楚了——
▼ 首先是開端在汽車里的談話:
- 媽媽:果然是鄉下啊,買個東西都要到旁邊的鎮
- 爸爸:就當他是大城市將就著住了
這個不經意的對話交代了千尋父母的身份,家庭經濟狀況。由此說明千尋的父母是上班族,家庭經濟狀況還算不錯,但家道中落開始走下坡路了,于是家由大城市搬到小鎮;
另外,我們能看得出:千尋是個養尊處優,任性的,沒吃過什么苦的小公主;
▼ 接下來,經過那個老建筑長廊后,我們進一步聽到父親解釋:
- 爸爸:果然沒錯,這里是以前主題公園的殘骸,90年代的時候到處都在籌備開發,后來金融泡沫破裂了,大家都破產了。
注意一家三口走進長廊的整個過程,千尋始終在打退堂鼓。
這說明她并不是一個對事物充滿好奇、活潑善動的女孩兒。這與后來千尋誤入那個殘酷而詭異世界的轉變形成了很強的呼應。
▼ 再來看電影末端白龍馱著千尋飛回家時的身世交代:
- 千尋:雖然我不記得了,但聽媽媽說,我小時候曾掉進過河里,那個河被填埋了起來,現在變成了公寓……那條河叫“琥珀川”
- 白龍:千尋,謝謝你,我真正的名字叫賑早見·琥珀主……我想起千尋掉到我身體里的事情,是想要去撿鞋子對不對
- 千尋:是琥珀把我送到淺灘上的呢。
這段對話交代了千尋生活的地方過去是什么樣子的,并與現在的惡劣環境形成了對比,同時,充滿了強烈的回憶感。
我們把這些背景交代和潛在的關鍵字提煉出來——金融泡沫、破產、搬家、琥珀川、回憶、環境、消失、工業、公寓、拯救……
至此,我想電影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應該已經很明顯了!
我認為開頭結尾的這兩部分是整部動畫片背后思想的核心,也是故事的軀干。
帶著這個核心與軀干再來看故事的主體內容,你會發現電影那些吸引人的神秘感與創意脈絡是如此清晰,沒有一個創意是憑空而來,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與現實意義。
明白了這些背景,你會發現那種對日本童話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緣何而來。顯然,它跟我們當下的生活息息相關。
接下來無需過多解釋,跟著千尋進入那個奇幻、詭異而又有些殘酷的夢吧。
二、帶著時代背景品動畫片的創意
1、情節
▼ 爸爸媽媽因為急于吃變成了豬,而豬養肥了就要被人宰!
▼?在那個殘酷的世界里,要么有工作,要么就被女巫湯婆婆變成動物或煤球
▼ 另一個世界的生命分辨不出人與非人,但卻能聞到人的臭味
▼ 河川主人身上被扎了個刺,變成了腐爛神,刺被拔出后,帶出的竟是一串破銅爛鐵的垃圾。
▼ 另一個世界仍然是金錢至上
注意:我們在看這些情節創意,享受奇幻之時,別忘了它們的現實評判性。
2、角色
▼ 長著又長又多胳膊鍋的爐房老爺爺
▼?因偷人東西而受到詛咒的白龍
▼?潑辣的小玲
▼?那個被湯婆婆寵壞了的巨嬰
▼?貪圖無臉男的金子而被吃掉的青蛙
3、色調
▼ 夜晚的燈火通明與白天的混混欲睡后的寧靜
4、建筑、道具
▼ 通天梯
▼?小黑蟲子們的小星星飼料
▼?藥浴牌子與淋浴器
▼?一條腿的路燈
以上所有這些道具與人物的設計彰顯了日本漫畫家與動畫導演的創作能力,讓人欽佩!
三、《千與千尋》無處不在的隱藏教育
除了成年人,《千與千尋》當然也適合孩子們去看,難得的是,日本動畫片很少有義正言辭的說教,卻又處處藏著對孩子寓言式的啟發,這種啟發甚至帶著陰暗和殘酷,但那至少比沒有或生硬的灌輸強得多,畢竟每個人都得長大,都得面對現實。
我們來看這部動畫片是怎樣將“教育”融入故事的——
▼ 被幫助后記得道謝
▼?進門前記得先敲門
▼?請求別人不能急于求成,口無遮攔(小心被封嘴)
▼?即便是進入敵方,見面也要先禮后道
在千尋獨自做完第一天工后,與白龍來到河邊,吃著白龍拿給她的飯團,她委屈地哭了起來…
那一刻,你能體會到一個人初次面對社會殘酷的那種痛。而電影也至此完成了對孩子們的第一堂現實教育課。
四、日本現代動畫片的“融合性”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如當時的《五日談》),一直盛行著“黑暗童話”,這種黑暗(或者說黑色)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的王爾德時期,而這些黑色童話又始終影響著后來西方的動畫創作。
▲?充滿奇幻與黑暗色彩的意大利童話書《五日談》
不知怎么的,你總能從日本動畫片里看到“黑色”的影子,然而這種影子又被一些荒誕、神經質、漫畫般的元素進行了綜合與稀釋,混雜著日本的服飾與建筑,于是便產生了現在的日本動畫風格,這種風格甚至輻射到了日本的真人電影和音樂。
來看《千與千尋》里的設置,從鋼筋混凝土到中世紀的木制房子;從神話里的眾神到工業時代的煙囪自行車;從原生配樂里的日本民族打擊樂到電鋼琴,無處不透露著這種“融合”的色彩。
而這種融合,或者說是“鯨吸百川”的納入非但沒有稀釋日本的民族性,反倒拯救了它。讓它能夠區別于那些動畫片大國的作品(如美國動畫片、捷克動畫片)而獨樹一幟。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
五、當愛被低俗影視蹂躪時,《千與千尋》救了它
回到《千與千尋》動畫片上來,它能夠做到適合全世界人的口味,自然跟它“愛”的主題分不開。然而,越是這種大的主題越容易流于俗套,越容易被演的又空又爛。如何能將這種“愛”處理得當,不影響電影的個性與風格,這對所有創作者都是道難題。
《千與千尋》在愛的主題上處理的很機智,導演用到兩個手段:一個是模糊,一個是捆綁。
「模糊」:體現在小白(白龍)的性別上(你無法為其定性為男孩兒還是女孩兒),同時也體現在千尋與小白的情感關系上(愛情、親情、友情都不是);
「捆綁」:指的是小白的另一個身份,它是曾經的“琥珀川”,它救了千尋一命,而千尋終于想起了恩人的名字。換句話說,千尋與白龍之間的“愛”既是千尋與曾經的湖泊江的愛。
這種愛當然是包容了所有親情、愛情、友情并凌駕其之上的。
于是,當千尋為救白龍而冒著生命危險去向遠方,鍋爐爺爺說出“這是愛,是愛”時,你感受到的便真的是那愛的力量。
末了,那些恐怖的面孔也好,貪婪邪惡趨炎附勢的面孔也罷,都轉化成了對千尋的恭送,都成了千尋的朋友,這是日本動畫片傳遞正能量的方式——它從不否認現實的殘酷與人類的孤獨,卻又讓你在現實中獲得“愛”。
好啦,說這么多,不如帶上父母,帶上孩子,帶上朋友、愛人……去電影院跟著千尋做那場奇妙而詭異的夢吧。
更多文章關注【星期五文藝】的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