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非常有名的一場戰斗,在歷史上的影響非常大。這場戰斗直接導致了袁紹和他的兒子的死亡,這一場戰斗到袁紹死亡一共持續了九個月,給了袁氏家族一個毀滅性的打擊,使袁氏家族翻不了身。
官渡之戰由袁紹發起,原因是孫策死亡,孫權繼位,曹操封孫策為將軍,被袁紹的部下得知,袁紹大怒,起了四州人馬攻打曹操,一共70萬人馬,曹操用七萬軍來迎,這就是官渡之戰。
袁紹起兵的時候田豐在監獄中上書應該靜養天時,但是袁紹不聽,沮授也上書,袁紹將沮授鎖于軍中,依舊起兵。雙方交戰第一站因審配之部署曹軍大敗。袁紹移至官渡,審配使筑起土山放箭,劉曄以發石車破之,審配又用"崛子軍,劉曄以長塹破之。曹操守官渡至九月糧草不濟,曹操作書于荀彧,荀彧使曹操堅守,曹操堅守,紹軍退30余里。操部將史渙擒住袁軍之兵,問明袁紹糧食情況,半路殺出,焚燒糧草,又殺散袁軍。袁軍烏巢乃屯糧之處,但是沒有用重兵,派淳于瓊把守。曹操軍糧告急,袁紹的謀士許攸知道了,獻給袁紹一守尾相攻之計,但是沒有得到袁紹的重視,只有來投曹操。許攸教曹操一劫糧之際,操從其計,在夜晚詐稱袁軍將領蔣奇,沮授夜觀天象有禍,袁紹不聽。袁紹知烏巢有事后,聽從郭圖而不是張郃的意見,發重兵擊曹兵之營,高覽,張郃二人領命來打曹軍之營,曹操走之前早有準備,殺敗二人。二人回營,郭圖害怕承受責任,搬弄是非, 使二人來投降曹操。曹操手下謀士荀彧獻上一計:揚言發兵攻打袁紹各處城池 ,最后卻在袁紹分兵拒我兵時,直擊大本營。曹操用其計,一舉殺敗袁紹。沮授不降被殺。袁紹只引800軍奔至大將蔣義渠之寨,悔恨不聽田豐之言,知田豐哈哈哈大笑后讓田豐自殺,田豐自殺。袁紹回冀州不理政事,欲立司??卻躊躇不決。袁紹又聚四州之兵二三十萬曹操謀士獻上"十面埋伏計,曹操從其計,大勝。劉備又來戰曹操,趙云保著劉備殺開一條路,與關張會齊。劉備大敗,欲投劉表,先使孫乾說服劉表,后投劉表。袁紹患病在床,袁紹使兒子跟曹操對戰,袁紹兒子大敗,袁紹一驚,吐血死了。 袁潭欲降曹操,袁尚屢敗,曹操回兵攻荊州。袁潭和袁尚為奪父親之冀州,袁尚屢勝。曹操又回兵與袁潭攻冀州,曹操起大軍圍冀州,冀州淪陷,官渡之戰就此結束。
這里面決定戰局的人首先有審配,在第一戰之中的審配,因為審配部署了弓弩手,所以在第一戰之中袁紹才會勝利。還有第一戰之中的四員武將:張郃,許褚,高覽,張遼,如果派了其他的武將的話, 可能就不會有勢均力敵的場面了。還有剛開始的審配和劉曄,他們兩個都是非常聰明的謀士,在一開始一攻一守。如果沒有劉曄的防守,可能曹操會占不利局面,并且曹操可能會輸。影響戰局的還有一個人,這一個人決定了曹操兩場不濟時繼續攻打還是不要,就一個人就是荀攸,當曹操至八月起,至九月中,軍力漸乏,糧草不濟時,曹操欲退回許昌,給駐守在許昌的荀攸寄了一封信,荀攸就讓曹操堅守,曹操聽了荀攸的話開始堅守,袁紹才能約退30余里,沒有荀攸的這一封信,吵吵就不會再在這個關注這個地方接受, ,人均不會約30米,也就可以說,沒有荀攸的這一封書信,就不會有知名的官渡之戰。劫韓猛的糧草也是荀攸。重要人物還有許攸,雖然許優在袁軍這一邊的時候沒有得到袁紹的重視,但是投降曹操之后,就可能直接導致了曹操在這場戰斗之中的勝利。許攸獻上了去烏巢劫糧之計,這直接導致了袁軍軍心皇皇而輸。荀攸還在這里獻上一計:揚言取其它的城池,可是等袁軍調兵分兵守城的時候直接沖擊袁軍的大本營,這樣直接勝利。還有程昱,程昱在袁紹和他的兒子來戰斗。程昱獻上十面埋伏之計,使袁軍只剩幾人,戰的袁軍軍心皇皇。審配在最后守城的時候規定嚴厲,足智多謀,極其聰明,曹操的計謀和攻擊一次一次都被審配打了回去。
雙方主帥對戰爭的結果有直接的干擾因素,在官渡之戰中就可以鮮明的表現出來:曹操和袁紹一個是好領導一個根本不具備帥才。當時大家推選袁紹為18路諸侯的頭領的時候,只是因為袁紹四世三公,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我認為袁紹最大的缺點就是做出錯誤的決定和不聽建議。據史料記載,有三件事直接決定了曹操的勝利:一、劉備在被曹操打敗最后就開溜到劉表那里。二、許攸走了。許攸足智多謀,而且走了還會讓軍心下降,這就是因為袁紹不聽計謀,而且還滿足不了許攸,審配還把他的一家老小全部收了,許攸一怒之下,一走了之。這時就表現出了袁紹的不聽計策。三、張郃和高覽反水。張命有勇有謀,高覽也很厲害,而且都是從袁紹開始在冀州創基業就跟了袁紹,他們兩個投降曹操的原因是在巢被劫的時候,郭圖和張郃都出了計謀,郭圖主張發重兵攻打曹營,孫臏圍魏救趙之計。張郃獻計是:曹營不是那么快可以攻打下來的,而烏巢卻抵不住曹操5000騎兵,應該發重兵救烏巢。袁紹這個時候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聽從郭圖的意見。袁紹不能辨明是非做出正確的決定,這時袁紹也表現出了沒有帥才,不聽正確意見。果然不出張命所料,張和與高覽中了伏兵,二人回營,郭圖又怕承受責任,搬弄是非,張郃一怒之下,帶著高覽投降曹操。
以上的3點原因證明袁紹必敗,其實正史中沮授也給過袁紹正確建議,可是袁紹還是不聽。其實袁紹最應該聽田豐的話:今且宜靜養天時,不可妄興大兵,恐有不利。可是袁紹也不聽,兵敗之后,袁紹愧對田豐,但是當袁紹聽到田豐在獄中哈哈大笑,便殺了田豐。還有一種說法:袁紹愧對田豐,而袁紹的心胸又極其促狹,便殺了田豐,袁紹這時就表現出了心胸狹窄。沒有將才加心胸狹窄再加上不聽人的建議,官渡之戰對袁紹更對士族和儒家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袁紹代表是士族,曹操代表寒族,如果官渡之戰中袁紹贏了那代表世界就是士族的天下,如果官渡之戰中曹操贏了那么新政權就要上位,袁紹手下人才濟濟,他卻沒有表現出一個統帥的風采,如此才促成一個悲劇,對袁氏家族的悲劇一一官渡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