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理學慢慢被認識,我們開始慢慢了解到原生家庭這個詞語。
“三歲定八十”是最新成龍大哥影片《寶貝計劃》當中非常經典的一句臺詞,網上搜“原生家庭”就會看到很多人提問:
如何在生活中克服因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感?
婚姻里的"代代相傳"原生家庭對婚姻有什么影響?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能有多大?
開始有多人說,我這種性格都是我的家庭造成的,我今天失敗都是因為我不能拼爹,我所遭受的惡意是因為父母沒把我生好看。所有性格上的缺陷都可以追根溯源到童年的每一件小事,所有不好的習慣都是因為父母不嚴加管教,被嚴加管教的孩子又會說自己沒有主見都是父母壓制地太狠。
事實上呢,這個世界上是根本沒有完美的家庭和完美的父母的,父母在做家長以前,并沒有機會練習。
很多父母對70-90后的教育大多沿襲了上一代人的做法,簡單粗暴。在我們今天大談特談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指責父母在教育上的失誤時,有沒有想過他們曾經又是被怎樣對待的呢。
因為有很多兄弟姐妹,當哥哥姐姐的要提前承擔家庭責任,六十年代的人普遍貧窮,早早放棄讀書的人不在少數,我們現在可以對人生任意做出選擇,至少是有書念的,而那時候的他們也許連這樣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都沒有。當弟弟妹妹的,又會長期穿著哥哥姐姐穿過的、不合身的舊衣服,習慣被忽視。這樣的他們,應該比現在的我們更有理由責怪自己的父母吧?可以把生活中一切不如意的原因推到自己的父母身上。
前幾天爸爸給我打電話,說表姐孩子轉學的問題解決了。我問,是你幫忙的嗎?他有點得意地說,這你就不用問了。我脫口而出,如果我高中的時候你對我這么負責,我現在肯定會更好。
電話那頭的他沉默了,我暗自后悔,也驚訝這么久的事了,自己竟然還耿耿于懷。
那年高中我為了早晨多睡一會兒,主動提出轉學離家近的高中,上了不久就覺得相比較原來的高中,這邊師資弱太多,我回家跟爸爸說我聽不懂,我要轉回去。爸爸嫌我折騰,他堅持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不肯給我轉學。
學校是外因,自己才是內因。我在怪他的時候卻忘了反思一下,沒有特別優秀的成績,其實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太懶惰。
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的確自己會好過的多。但人生是不會有什么改變的。
我看到現在的家長,都開始從自己自己童年缺失的陰影中走出來,把這陰影變成了自己孩子的光芒。
童年時候自己心愛的玩具被粗線條媽媽送給別人的小孩,變成了保護自己孩子珍貴禮物的家長。
小時候被 “你爸媽不要你了哦”這樣話嚇哭的小孩,現在自己孩子被開這樣玩笑時,會嚴肅地否定,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尊重。
在《奇葩說》里,馬東說,世界不會再好了,但也不會更壞了。我想,在有些方面,還是變得更好了。原生家庭并不是你人生的決定因素,它只是一個下限,而你的上限在哪里,是你自己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