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在其著作《有閑階級論》提出炫耀性消費:消費者購買某些商品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經濟現象,即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享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種先向被稱為:凡勃倫效應。
MBALib:凡勃倫效應
案例:
假如,你是一家中高端服裝連鎖品牌的老板,經營很久,但衣服的銷量一直不溫不火。為了銷量和利潤,你打算重新定位產品。你是會選擇降價,用低價格帶動高銷量;還是會逆向漲價,多賺一點是一點呢?
也許你會說,這個價格都賣不好,再漲價,那不是更賣不出去嗎?當然是降價了。
在"價量之稱"上,有一個神奇先向,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商品越貴,反而賣得越好。這種現象叫做:凡勃倫效應。
你也許可以做個大膽、當然也有很大風險的嘗試,把店鋪重新裝修,越奢華越好,給產品賦予一個神奇的品牌股市,在價格標簽后面直接加兩個零。也許,有一定可能性,會有意想不到的熱賣效果。
運用:如何有效提高市場份額?
第一,貴不是目的,能炫耀才是。貴,但不能炫耀,是不會有人買的。所以,貴的東西,必須能做到讓外人一看,就知道這東西很貴。比如、LV的包,Burberry的圍巾,有了這些經典的標志,別人才知道我買了大牌。
第二,窮人也有"炫耀需求",這種需求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裝。裝,是一種剛需,一種就算沒有錢,也要展示自己優越感的強烈需求。比如,年底朋友圈很多人曬書單,但是,中國42%的成年人,一年其實都看不完一本書。你要怎么辦?千萬記住:幫助他裝,不要揭穿。
第三,如果你是醫生,你甚至還可以用這種"不買最好,只買最貴"的"凡勃倫效應"治病。曾有研究者對12名帕金森癥患者進行實驗,一針1500美元的"貴藥",比一針100美元的"便宜藥",改善情況要高9%-10%。但其實,這兩種藥都是生理鹽水,都是安慰劑。人們喜歡"貴"的心里,居然能幫助治病。
小結:凡勃倫效應的本質。
什么是凡勃倫效應?這是一種因為"炫耀性消費"心里導致的,東西越貴,越好賣的現象。
運用凡勃倫效應時要注意,貴不是目的,能讓消費者恰到好處地炫耀,不漏聲色地裝,是核心。你做到了這一點,商品就能越貴,越有人買。
留言:
當一個人的財富遠遠高于一般消費水平時,買什么東西不重要了,關鍵得體現出優越性,就是我有你沒有。比如奢侈品,買豪車,甚至買好多輛豪車,價錢不重要,最好是全球限量版,越貴越好。
一定得選最好的黃金地段,雇法國設計師,建就得建最高檔次的公寓!電梯直接入戶,戶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寬帶呀,光纜呀,衛星呀能給他接的全給他接上,樓上邊有花園(兒),樓里邊有游泳池,樓子里站一個英國管家,戴假發,特紳士的那種,業主一進門(兒),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may I help you sir(我能為您作點什么嗎?)?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兒),倍(兒)有面子!社區里再建一所貴族學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學費就得幾萬美金,再建一所美國診所(兒),二十四小時候診,就是一個字(兒)貴,看感冒就得花個萬八千的!周圍的鄰居不是開寶馬就是開奔馳,你要是開一日本車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說這樣的公寓,一平米你得賣多少錢?我覺得怎么著也得兩千美金吧!兩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業主的購物心理,愿意掏兩千美金買房的業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兩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嗎?成功人士就是買什么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房地產的口號(兒)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