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茶誦曾給大家帶來一篇《5個茶圣:5個站在最悲催茶人巔峰的男人》(敬請移步查閱),文中茶誦稱蘇東坡為“第二茶圣”,其實對于蘇東坡這樣的一個超級大牛人來說,這樣的評價可能不夠細致和全面,會存在有失偏頗之處。因為在一個對茶的認識和了解,已經做到了“解決了一整個系統性問題”的人來說,他對于茶的認識更是一個完全的,多面的,全方位的,有縱深的,有角度的!
那么,今天茶誦就再一次和朋友們扒一下蘇東坡與茶的那些事:
茶誦觀點:沒錯!這個人,就是第二茶圣!
一,蘇軾有多牛?
詩、詞、書、畫、散文、佛學、中醫,真正的樣樣精通,不打一點折扣的:
詩:題材廣闊,清新豪邁,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詞:以變革者出示,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書法:為宋朝最高水準的“宋四家”之一,又稱為“蘇黃米蔡”,但是蘇是蘇東坡,而其余的三個都是他的學生。其次,在書法上他還有著號稱“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
畫:畫甚工,氣韻無窮,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
佛學:他在佛學上造詣極深,比肩另一文學大家王安石,和佛家大師佛印禪師,辯才法師等人,常與之談論佛道;
中醫:蘇東坡深諳醫理,還發皇古義,闡發醫理,著書立說,自行配方治病,人稱“儒醫”,著有《醫藥雜說》,《蘇學士方》,《圣散子方》等醫學專著,并且與沈括合編了《蘇沈良方》。
然而,這還不是全部,他還有更多的逆天的技能,來自民國大家林語堂:
對于蘇東坡的形容,林語堂說:
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釀酒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二,蘇東坡的癡茶程度
可能你沒看到,但里邊應該是有一個茶人或者品茶師的。他以他杰出的才華,造就出太多的關于茶的精彩與故事,完整的像人們展示出茶的魅力所在,和一個茶人的應有的樣子:
不滿于現狀:對前人的喝茶方法與認識提出改進措施,自創“蘇氏飲茶法”,獨步茶林。
對日常的泡茶有著清醒的認識和講究:及他的“飲茶三絕”——茶美、水美、壺美;
發現茶的其它價值:比如驅蟲,以及喝茶腹脹的醋解法等;
很好的創新能力:不僅僅創造了“蘇氏飲茶法”,還親自上手制作出東坡壺;
完成了自己成型且完備的茶道理念:靜中求無,虛中不留。翻譯到今天,約等于“和敬清寂”。
蘇東坡自創的“蘇氏飲茶法”是這樣的:間數日一啜,亦不為害也。
即是每餐后,以濃茶漱口,口中煩膩既去,牙齒也得以日漸堅密。而實際上他在當時使用的是中下等茶來漱口,而上等好茶不易得,所以不宜用來漱口。可見即使是貴為知府的他,也不會隨意糟蹋茶,日常飲茶還要做區別對待,正應了那句話:懂它的人才是最珍惜它的。
以蘇東坡的品茶水平,放在今天來看,至少是一位高段位的品茶師了。
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有留下詩詞。
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此外還有:
“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
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溫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此詩雖稱戲作,實乃傾注了東坡對茶茗的特殊情懷,特別是末句“從來佳茗似佳人”,以詼諧、浪漫的筆調著墨,更是歷代文士茶人耳熟能詳的名句。
后來,人們便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放在一起,陳列到在茶館之中,成為一副名聯,作為茶堂的展示。
三,蘇東坡最喜歡什么茶?
兩種,一種是麥冬茶,一種是龍井茶。
【麥冬茶】:主要出產于浙江、四川、江蘇等,在飯前飲用麥冬茶具有養脾胃的作用,為接下來的大吃大喝墊底,也可在飯后飲用消食。麥冬茶味微微甘甜,滋味較好,適合小孩子、老人等脾胃較弱的人群常食用。
說白了,是一種養生茶,對于熟稔中醫的蘇東坡來說,對它的熱愛就更添智慧與思考了。他對麥冬茶的喜愛可以在他的《睡起聞米元章冒熱到東園送麥門冬飲子》一詩中看到:
一枕清風值萬錢,無人肯賣北窗眠。
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龍井茶】:作為中國茶中的榜首,它色澤翠綠,香氣濃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的特點。龍井茶得名于龍井。龍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的龍井茶村。
對于龍井茶的喜愛,蘇東坡可謂愛的至深。并且因為他對龍井茶的巨大影響,還在龍井上有個專門的稱號——今天的人們將他與宋代辯才法師徐無象、兩任杭州知府趙抃三人并稱為“龍井三賢”,三人在壽圣院內有過以茶會友的感人故事,一直被后人傳為佳話。到了南宋,當地還在壽圣院增設了“三賢祠”,供奉辨才、趙和蘇東坡三人塑像,供后人瞻仰。
元豐二年北宋高僧辯才法師歸隱故地,他就與蘇東坡等文豪結交甚密,并在龍井獅峰山腳下壽圣寺品茗吟詩之處,蘇東坡有“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之句贊美龍井茶,并手書“老龍井”等匾額,至今尚存壽圣寺胡公廟、十八棵御茶園中獅峰山腳的懸巖上。
蘇軾在杭州當知州時,甚至還做過考證過西湖種茶歷史的工作。最終考證的結果是,他認為南朝詩人謝靈在西湖是下天竺一帶翻譯佛經時,從天臺山帶來的茶樹種子。而茶圣陸羽,在所撰寫的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也有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和推斷,二者是一致的。
四,蘇東坡的愛茶緣由
蘇東坡之所以喜歡喝茶,和他自幼的生活環境和以后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蘇軾出生在北宋的四川眉山,在當時被稱為“天府之國”,集佛道、文化、茶道、美食等于一體,并九負盛名。同時,蘇軾的家庭環境賦予了他得天獨厚的茶藝熏陶。父親蘇洵喜與名僧交游,母親程氏更是篤信佛教之人,佛家思想和飲茶習慣讓少年時代的蘇東坡耳濡目染,深刻地影響了他的人生思想,以致后來的蘇東坡才會被佛道高人影響,一生與茶結下不解之緣。
可以說,從此以后,蘇東坡的日常生活就和“茶道”結下了不解之緣。
此外,“茶興于唐,盛于宋”,宋代是茶葉生產和品茗藝術的全盛時期,喝茶品茶是一種全民性的行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把茶視作生活的必需品,正如當時人所說的“一日不可無茶”。作為大文豪,大書法家,大詩人的蘇軾自然也是“不可一日不可無茶”的。
五,茶對于蘇東坡的作用
對于蘇東坡來說,品茶主要發揮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1,以茶交友
文人雅士一般都喜歡以茶會友,或者以酒會友。蘇東坡是一個豪爽坦然的人,他把品茶融入了自己的人際關系圈之中,以品茶來聚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敘天下大事,共同追求坦然脫世的高尚情懷。
2,以茶求樂
品茶遵循一個嚴格過程,而蘇軾對品茶的流程和器具的選擇都很精通,簡直到了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地步。茶葉、茶器、茶水、茶香、茶末等,都是他的追求和享受。時常會鼓搗出自己的茶具,泡上一壺好茶,以此來增添生活的樂趣,抑制人生的消極。
3,以茶養生
東坡自己也深受喝茶養生的道理之體會,常常作詩句來闡釋喝茶的健康功效。其實,養生最重要的是心靜,安神和享受,茶正是這樣的一個認識和享受的最好的展現。
六,蘇東坡的品茶
“品茶”,在古代的文人心中,是一個很閑逸飄雅的享受。所謂“品茶”,是一個有著很多步驟和注意事項的過程。品茶的整個過程講究審茶、觀茶、品茶。
審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審看茶葉,內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綠茶、紅茶、花茶、青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種類來。更講究的還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龍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溫度的水,沏、沖、泡、煮方法各不相同。
觀茶是指看茶葉的形與色。茶葉一經沖泡后,形狀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幾乎會恢復茶葉原來的自然狀態,特別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葉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品茶既要品茶味還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經沖泡的干茶葉。茶香可分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葉一經沖泡之后,其香味便會隨之從水中散溢出來,此時便可以聞香了。
所以,真正的“品茶”是審茶、觀茶、品茶三者的結合。
而回頭來看這幾點,蘇東坡可謂是一個在品茶上的集大成者了。他對于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都頗講究,其中有《試院煎茶》詩為證: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今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我今貧病常苦饑,分無玉碗捧娥眉,且學公家作茗飲。
博爐石銚行相隨,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詩中談論煎茶要注意火候的問題,其描述茶、茶湯、茶具及茶效,一氣呵成,引人入勝。還有他對泡茶時候,水的使用即講究,他在《汲江煎茶》中寫道: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經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七,蘇東坡的品茶佳話
一個愛茶的人,行為生活中少不了茶的人,那么這個人的生命中就必然會有很多關于茶的故事,對于蘇東坡這樣的一個超級頑主,他的故事可謂豐富和傳奇。
1,王安石辨水
據說王安石患有痰火之癥,醫生告訴他用陽羨茶可治愈,但須用長江中峽瞿塘的水煎服才有效用,那時東坡服父喪期滿,正將返京復職,王安石梢信給東坡,要他出川時順道帶一甕中峽的江水進京。
東坡因貪看沿途的風景而忘記取水的事,等他想起時,船已到了下峽,遂取下峽的水交差,卻被王安石發現了,王安石解釋說:
上峽水性太急,下峽水性太緩,惟有中峽的水,緩急相半,水性中和;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方才見茶色遲遲未現,故知必為下峽水。
2,巧治童仆偷懶
東坡烹茶,獨鐘金沙泉水,常遣童仆前往金沙寺挑水,僮仆不堪往返勞頓,遂取其它河水代之,但被蘇東坡給識破。
后來他便準備兩種不同顏色的桃符,分別交給僮仆和寺僧,每次取水必須和寺僧交換桃符,如此僮仆就無法偷懶了。
呵呵。
3,黑白之爭
一天,蘇東坡、司馬光等一批墨人騷客斗茶取樂,蘇東坡的白茶取勝,免不了樂滋滋的,但當時在場的司馬光當然是不愿意的。
當時茶湯更崇尚白茶,司馬光便有意難為他說: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時愛此二物?
也就是說:你丫是不是人格分裂啊?
蘇東坡隨意想了想便回答說: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
司馬光問的妙,蘇東坡答的更巧,眾人深深為之所折服。
4,妙口茶聯
蘇東坡平素是不講究衣著的,愛玩與民同樂,這種接地氣的事,而且是接地氣的非常。
一天,他穿一件普通的長衫,到一個寺院里,寺院的主持大和尚并不認識他,僅說了一句:坐。
并招呼接待者:茶。
蘇東坡沒有回理他,只是集中精力欣賞寺內的字畫去了,主持和尚見此位來客器宇軒昂,舉止不凡,不由得肅然起敬忙道:請坐!
緊接著,又吩咐接待者說:敬茶!
回頭主持和尚向旁邊的人請教客人的姓名時,方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時,滿臉堆起笑容,以恭請客人之禮拱手說:請上坐!
隨之連忙招呼接待者說:敬香茶!
文人墨客行走之處都會被邀請留下墨寶,隨后當主持和尚請他寫一對聯時,蘇東坡就隨手寫下了: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當面打臉那主持,將勢利鬼的姿態刻劃得淋漓盡致。
因此,從以上的所有來看,蘇東坡這個“第二茶圣”可謂實至名歸?又與茶圣陸羽想比較如何?
【注】:本文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