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里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子順著看,是成人的歷程;逆著看,就是人求索向道的歷程。朋友把逆向過程描述如下:萬象 -> 歸納 -> 三 -> 邏輯 -> 二 -> 不二 -> 一 -> 守一 -> 道,今天我們單說這個“二”。
當年朋友跟我分享“不二”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火是黑的還是白的?’其實當陷入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的時候就偏離真理了,也許最終你能得到一個答案,但是這個答案不是終極的道,而是人心對客觀事物的一個詮釋。火當然不是白的也不是黑的,并且火當然也不是不是白的也不是不是黑的。世間的一切都可以用二元論來闡釋和理解。二元論甚至可以自己解釋自己。我認為運用邏輯和經驗等后天工具對大道的探索到此為止了。這里是世間法的盡頭。作為一個智慧的“人”,理解到這個層次已經可以“解釋”或者“理解”世間的一切了。知“陰陽”已是很高的境界。”這段話令我自嘆弗如,僅摘錄于此。
二,也就是知陰陽,等同于腦袋里安裝了一個太極圖模樣的思維模型。在《中庸》中我們多次讀到一對對很“二”的組合,比如教&學,道&德,中&庸。用很二的模型來理解問題,往往能幫助你更快解決問題。
比如上周讀到孟子說的一句話:“茍于義有未通,即為道之未至;道有未至,即為教之未明。”意思就是如果讀了中庸不明白,是因為對道的理解不夠,要通過教來努力。
既然是對道的理解不夠,為什么不努力去琢磨道,而要去琢磨教呢?
因為道&教也是一對“二”組合,用太極的圖形來做比喻,這倆待在同一個圓圈里,你確實想把道的輪廓給勾勒出來,但是很難,所以孟子指點大家換個思路,當你把教的輪廓給勾勒出來,剩下的地方,也就都是道了。
這讓我想起讀過的一個小故事,父親打發(fā)兒子去拼一幅世界地圖,兒子很快拼好了,因為世界地圖的背面是一個人臉,兒子先把人臉拼好,再翻過來就是正確的世界地圖。
二&不二,這是很有趣的思維模型,當你學會使用它之后,會發(fā)現生活中很多問題變得輕松了,也會更有信心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