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歷史上的旅行達人,不得不提起酈道元、徐霞客、和鄭和。可是這幾位的旅行都是帶有目的性的,有點兒職業旅行家的味道。酈道元從少年時期就有志于地理學研究,他的《水經注》就是一本內容豐富專業的地理學著作。徐霞客更是一個探險奇人,不僅探索地理環境還收集標本。鄭和的出行具有明確的政治目的。這種職業旅行,對我們普通人參考意義不大。不過卻有另外一些達人的旅行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一、王維的宅在家里修身養性
王維的旅游方式特別適合喜歡安靜的人。可以避開各種擁擠和喧鬧的環境,足以應對任何小長假及旅游黃金周的人流車流。到處都是人,拍個照也需要排隊等待的情況在這里幾乎絕跡。一花一草就足以令人領悟真諦,和一個鄉間老人聊天,也讓人興致盎然得忘了回家的時間。
主要旅行方式:宅在家里或小區周邊逛逛
代表游記:《書事》和《終南別業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書事》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小雨停了,屋檐上,樹枝上都掛滿了細小水珠。我連院門也賴得打開,就這么靜靜坐著看院里的蒼苔。細雨的滋潤讓它們更活潑了,滴滴的蒼翠仿佛染綠了我的白衣。
《終南別業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年記漸長我越來越厭倦俗務了,晚年就住在山腳下。興致好的時候一個人到處走走,沒人知道這里的美景,也沒人知道我的快樂。有時沿著溪流前行,走著走著就到盡頭了,然后就坐下來看云彩慢慢升起。偶爾碰見山林里的老人,我們就坐著聊天,聊得興致勃勃忘了時間。
多么安靜淡泊,像一位孩童,又想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他也曾有過萬眾矚目的榮耀和功名,絕對有資格高談闊論指點迷津。那個曾經寫下“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十里一走馬 五里一揚鞭”,”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的人如今哪里去了?那個少年,那個俠客,那位將軍還會在他的心頭一掠而過嗎?沒有人知道,也不會有人知道,因為再也沒有第二個王維了。他最后的選擇只有幾簇蒼苔,一縷白云。
二、蘇軾的周邊出游寄情山水
蘇軾的旅游主要是在周邊地區,首先他是有工作的人,不能說走就走。其次,他大部分時間是一個被貶之人,有點兒戴罪之身的意思,如果他走遠了,估計地方長官是不允許的,因為他們無法交代。通過這種周邊旅游,蘇軾不僅大大緩解了自己工作和事業上的失意,而且收獲了自己的藝術高峰,如名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
主要旅行方式:騎馬或乘舟周邊游
代表游記:《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
《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由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在一個春天的夜晚,東坡居士騎馬經過蘄水。在一個酒家飲酒,醉后趁著月色歸去。經過一所溪橋時,不勝酒力,從馬上下來,來不及卸下馬鞍就醉眠于芳草。空山月明,春水瀲滟。微風吹拂,水月交輝。在杜鵑的叫聲中醒來,看到這樣的美景,他真懷疑是到了一個仙境。在這個美麗的月夜,在這個可愛的春晨,什么紛紛擾擾,什么榮辱得失,什么焦慮煩惱仿佛從來不曾存在過。
這是一次誤打誤撞的周邊游,沒有旅館,沒有友伴,只有清風和明月,亂山和溪流。在這里他不是一個被貶之人,沒有任何外界的眼光,不用討好誰,不用考慮任何事。甚至不用考慮自己是否體面,就像個快樂的流浪漢。他是誰已經無關緊要了,他就是那月光下的溪流,他就是那微風吹拂的春草……哪怕明天還要行走千里萬里,這一刻已給了他無窮的力量,無盡的慰藉。
三、李白的說走就走快意人生
李白沒工作,也沒特定目標,大半輩子都是旅行在路上。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五岳尋仙不辭遠 ,一生好入名山游 ”。很難說是那些名山大川成就了李白,還是說李白成就了那些名山大川。每到一個地方,李白都給它們一個大大的特色,平添一份難以磨滅的瑰麗。簡直稱得上是祖國大好河山的化妝師和最佳代言人。如果說一個地方景色很好,資源很好,卻苦于沒有人去旅游,我想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李白不曾去過。
主要旅游方式:仗劍走天涯
代表游記:《早發白帝城》和《望廬山瀑布》。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江山是多么壯麗,心情是多么暢快,就連艱險遙遠的路途也在頃刻之間就到達了。那時候應該很慢的,并沒有我們現在這么好的交通工具,然而感覺船行江上似乎比我們現在也快很多啊。能這樣做的除了仙人,也只有我們的青蓮居士了。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個普通的瀑布從此以后星光閃耀,驚天地泣鬼神,誰也曾壓不過它的風頭。哪怕請了最有才華的攝影師,最有功底的畫家,也難以描摹它的美。
當然李白也有郁悶的時候 “安得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也有孤獨的時候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但他留給我們的就是一個神仙般的背景。他是驕傲的,張揚的,個性的,不曾妥協的。
也許少年的時候更喜歡李白這樣的仗劍走天涯,驕傲而張揚。隨著年紀漸長就慢慢喜歡蘇軾這樣平淡豁達的心境了。再后來就可以像王維那樣在一朵青苔中發現世界了。無所謂優劣,也沒有辦法比較。三位旅游達人雖然旅行方式各不相同,但是卻有一些相同的旅行秘籍: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和豁達開朗的心胸。沒有這兩樣,即便去了瑤琳仙境,也是平淡無奇索然無味的。
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會看到什么樣的風景。美好的事物那么多,有趣的靈魂那么少。在這個假期,你將如何旅行?以何種方式,帶什么心情?
在這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