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半菀
《圍城》里說,婚姻就像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但有一批人,對于婚姻的態度,卻是望而卻步、心生畏懼。
美國“全國家庭成長調查”稱,從1982年至今,20-35歲男性和女性的初次結婚年齡一直在逐年變晚。
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晚婚,甚至不結婚。
你恐婚嗎?
很多人對這個詞并不陌生,更有人不敢直視這個詞,因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
最新一期《奇葩說》,把恐婚現象再次揭露的徹底——“你的眼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你喝不喝?”
只要喝了,你就不再恐慌,可以大膽步入婚姻。
但我選擇不喝。
因為這是治標不治本,這是掩耳盜鈴。
邱晨和李誕,也都選擇不喝。
邱晨選擇站在恐婚族的這一方,為他們說話,也是為自己說話:“如果恐婚是病,那你逼我結婚不是病?七大姑八大姨七嘴八舌不是病?為什么只有我需要喝這個水?”
作為成年人,戀不戀愛,結不結婚,說到底都是自己的選擇。
什么時候開始,恐婚竟然變成一種病了?需要吃藥去治了?
我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人說:“我真的不想結婚了......"
究竟,人為什么會變得恐婚?恐婚的都是怎樣的人?
大部分原因是自己并沒有完全想清楚:我到底要不要和眼前這個人結婚,又或者我到底該不該隨便找個人結婚。
是所謂的“婚姻選擇權”,根本不在自己的手里。
它可能在自己說一不二的父親手里,也可能在一手遮天的母親手里,或者更甚的,是在親戚的白眼里和看笑話的心態里。
總之,你的人生,你的婚姻,就是不在你自己手里。
物極必反。
結婚也是如此。
當結婚不再是一件順其自然順理成章的事情,不再是你可以自由選擇你想要什么樣的另一半的事情,不再是讓你感受到幸福和快樂的事情的時候。
而變成了無形的壓力,沉重的任務,不得不背負的責任的時候。
甚至如果遲遲結不了婚,就變成了大家口中的“不孝子”或者“嫁不出去”的代言人的時候......
恐婚,就變得再正常不過了。
所以我能給大家的建議就是:
如果你正在戀愛中,卻面臨恐婚,甚至被逼婚,就說明你這段感情已經出現了問題,如果不證實這個問題,選擇逃避。
那么之后的生活,依然就像埋了一顆隱形炸彈,隨時可能會爆炸。
如果你還是單身,卻依舊恐婚,那就說明你對戀愛和婚姻的期許值很低,或許是你本身的生活出了問題。
先調節好自己的情緒,過好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但恐婚真的不是你的錯,更不是病。
回到最開始的話題,你喝了眼前這瓶水,消除恐懼就解決恐婚的問題了嗎?
結婚過日子之后,你們該遇到的問題還是會遇到。
你能做的,只是學會直面自己和生活里的一地雞毛。
當你成熟后會發現:
人生從來不是打怪,而是去用心維系一段又一段的關系。
前提是你們彼此足夠相愛,才能做到足夠包容。
這就是為什么如今有這么高的離婚率,甚至快超過了結婚率,大多數都是因為我們隨隨便便就進入了婚姻。
認識不過幾個月,看過幾場電影,吃過幾次飯,上過幾次床。
就迫不及待的要許給對方一輩子?
就自信的覺得兩個人的愛,已經能撐起一份婚姻的重量?
這真的是笑話。
我甚至真實的聽到過閃婚的夫妻,在結婚第二天就隨便說出:“大不了就離啊!”這樣的話。
足夠敬畏,才能做到足夠珍惜。
所以,面對游戲婚姻的人,我還是覺得敬畏婚姻的人更可貴。
最起碼,他們不會動不動就把“離婚”掛在嘴邊上;
最起碼,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婚姻真的不是兒戲;
最起碼,他們明確地感受到,現在的這個人,不是自己想要的;
最起碼,他們敢于對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果斷地說“我不要”。
在上一季,李誕對于婚姻表達的態度,很真實也很誠懇:
“婚姻是一個殼,兩個成年人,要把所有最壞的事情都說好,將婚姻這個殼做得足夠堅固,堅固到即使婚姻不在了,它還能保護我們。
感情只能說是一件自然的事。
可能好,也可能壞,盲目歌頌是不對的。
我并不知道我會不會跟這個女孩走完一輩子,我說我一定會,我說我就一直愛她,這是謊話。我不知道將來會怎樣,只能說我現在是愛她。”
但,在感情里能做到如此清醒的人,還是少數。
關于婚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有自己的困惑。
但我覺得最后李誕說的一句話很對:
“在這個社會里,害怕結婚不是病,你非讓人都結婚,才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