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她初次見面,是在分班后——高一第一學期。
? ?我們是前后桌。畢竟還不熟悉,便對她在身后問的“有誰一起吃飯嗎”選擇了沉默,結果戲劇性地,卻在同一家餐館遇上了。只能以一句沒聽見為由加以敷衍,話不知從何說起,簡單寒暄幾句后,是佯裝專心吃飯的尷尬。
?真正熟識源于一個鬼故事。她無意嚇我,我卻由剛開始的“報復性”的嚇她,當看到她一臉害怕和柔弱的樣子后,竟變得喜歡說鬼故事嚇她了,雖然我也很怕。不經意地,“妹妹不要怕,哥哥保護你”成了我的口頭禪,后來,我也真的成了她的“哥哥”。我們時常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暢想現在與未來,在海邊騎行,吃第一個因海風大沒有蠟燭的生日蛋糕,一起壓馬路,戴同副耳機聽同一首歌……一個個充滿回憶的彩色泡沫飄然升空,倒映的是兩張相視而笑、一臉幸福滿足的臉。我們就像玻璃珠,陽光下散發著五彩斑斕的色彩,讓人沉醉。
?但陽光下的玻璃珠,雖有著迷人的光彩,致命的是精致閃亮卻易碎,需要精心呵護。我們如此相同卻又如此不同,太過于在乎,相處得過于美好,反倒怕失去。會為對方吃醋,卻又礙于面子選擇沉默,選擇黯自神傷,像個孩子一樣無措。許多中文說不出口的話,英文卻可以完美解決。她曾玩笑性地問我:“Do you love me ?”我知道她心里的不安,感到幸福的是她在乎我。心里的那個聲音說“Yes,I do.”到嘴上,卻是玩味性地“你猜”,空留一臉的落寞。我以為,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到最后發現,行動縱然會令人感動,但對不自信的孩子來說,飽含堅定的話語卻讓人心安。突然間就明白了為什么戀愛中的女生老愛問那句讓男朋友心煩的“你愛我嗎?”,也只是尋求一種安全感罷了。雖然從行動中可以感受到對方的心情,但直接了當的話卻能讓痛苦的猜測變為甜蜜的肯定。身邊的人形色各異,注定我們不會只有彼此,卻會對自己在對方心里的位置異常執著。時間久了,到后來,已經可以很自然地用中文語句說出內心早已嘶哄的話了,“你愛我嗎?”嗯~是的。反反復復,卻莫名心安。
? 捧在手心里的玻璃珠,陽光下煥發著斑斕的色彩,但一旦失手,卻也容易摔得粉碎,只留散落滿地的碎片。
? 經歷了一番苦苦掙扎的高三,原以為計劃好的看望她外婆、拜訪我奶奶、去森林拍照、回鄉村過次二人世界可以實現了,卻突然間成了泡沫。“不想做朋友了”,她拋出的這句話,像晴天中乍現的轟雷,讓人心驚,透不過氣。行人匆忙的大街上,看著熒幕上那段刺眼的文字,不經意間,眼淚滑落。玻璃珠縱使美好夢幻,但終究,還是碎了。繁華的街道上,看著人來人往,竟不知該往哪兒走。
? 天氣漸涼,在她說“我們和好吧”后,三個多月來卻像是消失了一樣,再也聯系不上了。害怕、恐慌壓得人喘不過氣,噩夢連連。下雨了,你知道嗎?我好想你。你說的,待你婚紗落地,我必短裙相依,如今還算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