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網絡上流行“90后步入中年危機”的話題。因為按照聯合國的認定標準,1992年出生的人已經可以被稱為中年人。
曾幾何時,“90后”還是“小孩子”的代名詞。去年我剛剛在雜志上做了一期策劃,題目是“與90后愉快玩耍”,中心思想是告訴大家,90后已經逐漸成為社會中堅力量,請大家不要再詬病這個群體,尊重他們已經長大成人的事實。
可如今看來,我似乎低估了他們成長的步伐。
看到“90后步入中年”的說法,王朔的那句“別得瑟,你們也不會年輕很久”在腦海中一閃而過,竟有了一絲幸災樂禍的快感。但迅速端正思想后,是發自內心替“90后”開心的——作為“中年人”,終于可以理直氣壯地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了。
這些年,因為“代溝”的存在,前輩們對90后的質疑與詬病從未停止。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被貼上了各種標簽:非主流,貪圖安逸,眼高手低,直至下結論為“腦殘的一代”……
其實,被貼過標簽的又何止90后。60后曾被稱為“迷茫的一代”,70后是“尷尬的一代”。而那場關于80后是“垮掉的一代”的爭論,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而放眼望去,60后并不迷茫,70后也不尷尬,80后更沒有垮掉。每一代人都經歷了奮斗,也經歷了迷惘,但在該承擔重任的年紀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如今的90后也一樣,他們真實自信地在社會上獨當一面。
9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在物質相對優裕的年代被父母嬌生慣養長大,難免會更以自我為中心。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獲得信息和知識更多、更廣、更快、更靈活,老一代跟他們距離在不斷增大。所以,生長在這樣一個時代的90后所表現出的行為特點,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卻是生于其他年代的“老人家”們難以理解的。
仔細想想不難發現,任何一代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有過在大人眼中行為有些突兀的階段。只是,不同的年代,呈現的表現方式不同。“標簽”怎么貼,關鍵看哪個群體在發言。其實大家都一樣,有誰沒體會過被有發言權的上一代貼標簽時的有苦難言呢?
前輩們總是憑借豐富的閱歷,對他們眼中的小孩子做出恨鐵不成鋼的評價。但是真正站在“小孩子”的立場,也許就會明白,幾零后只是一個代名詞,每個時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無論是幾零后,他們在同樣的年齡階段都在用符合當時社會形態的處事態度去生活。
所以,當步入“中年”的90后擁有了貼標簽的話語權,希望他們可以對00后寬容一點。
羅胖曾說過一句很尖銳的話:如果你今天看不上年輕人喜歡的東西,這個一點關系都沒有,因為你會死的。每一代的事業都會屬于下一代人,這是肯定的。
不管是哪代人,都曾經是下一代,也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成上一代。撕掉那些帶著偏見的標簽,讀懂每一個時代的“孩子”,其實是對我們自己曾經不被理解的年輕時代最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