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棉花糖實驗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被無數次提起的實驗,叫棉花糖實驗。大致是,實驗招募了一批3到4歲的兒童,每人發一塊棉花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能夠15分鐘后再吃掉這塊棉花糖,就會得到第二塊棉花糖。如果15分鐘內吃掉,就不會再得到第二塊。
試驗中,有的兒童很快就抓起棉花糖吃掉了,有的堅持了幾分鐘。有的孩子用閉上眼睛,轉過身不看的方法堅持不吃。最終大概30%的兒童拿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精彩的是,14年后的跟蹤調查顯示,當年等待時間更長的小孩,如今不僅在學習成績上更優異,在生活方面的表現也都更有優勢。他們面對困境顯示出更好的自控力,更能抵御各種誘惑,社交能力更強,表達能力更出色。后續的跟蹤調查顯示當他們40歲時,整體上事業和家庭上也更成功更和諧,身體也更為健康。
實驗證明了自制力,對于人的一生都十分重要。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養成延遲滿足的習慣。要更能從長期的視角看待問題,不能想到什么就要即刻滿足,而要更理性、更有計劃性,從而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獲取更大的成功。
2.棉花糖實驗2.0
上面那個是實驗只是告訴我們,自制力和長期的視角對人生的影響舉足輕重。但沒有告訴我們為什么有人會吃那塊棉花糖。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有人做了另一個版本棉花糖實驗。
所以事項都一樣,只是在等待15分鐘后,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說,搞錯了,其實并沒有第二塊棉花糖。經歷這種失望的孩子,再給他們做第二次棉花糖實驗,通常也就等3分鐘。
也就是說,吃不吃那個棉花糖,能否延遲滿足,不僅跟孩子有關,也跟環境有關,環境會改變孩子的行為。
假設一個大學教授父母的小孩和黑人單親媽媽的小孩,很大概率上前者表現出的自制力會更強。因為很大概率后者生活上的不確定性要更大??赡鼙緛沓缘木筒皇呛芎?,可能還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爭搶。面對這樣的環境,有棉花糖當然是立刻塞進嘴里,可能等上一會什么都沒有了。這時不延遲滿足才是最明智的。
3.投資還是消費
經濟學上關于投資有一個特別精彩的定義,可以很好的總結兩個版本的棉花糖實驗。
“投資是時間維度上的平衡消費。”
很漂亮的一句話,一下打通了投資和消費的界限,他們其實是一回事。
比如吃飯看起來只是單純的消費,其實吃飯還是為了獲取熱量,來支撐未來一段時間身體運作,其實也算是一種投資。
比如旅游看起也只是消費,付出一段時間和金錢,換一段另外的人生,然后再回到原來的生活,日子照舊。但你收獲了一段特殊的記憶,這段記憶標記了你的一段年華,在未來的人生中可以反復品味,這是有產出的,有價值,所以也是一種投資。
那些選擇延遲吃棉花糖的孩子看似是投資,其實為了未來的消費,只是他們考慮到在時間尺度,更晚的吃,總體的收益更大。那些快速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時間尺度上,選擇早些吃掉棉花糖,可能也是保證收益的理性選擇。區別只是基于當下環境,如何做更劃算的一種權衡和取舍。
4.未來預期決定如何選擇
因為中國近幾十年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們的生活物資極大的豐富,收入也飛速增長,所以90后普遍樂于消費,花錢大手大腳,和從困難年代出走的父輩節儉的生活作風完全相反。
但是前兩天我看到一個報道,是說日本90后的年輕人普遍抱怨他們的父母亂花錢,和中國人正好相反。
因為日本在90年代初房地產泡沫破裂后,經歷了20多年的經濟發展停滯,至今人們收入都沒有太大變化。所以90后對于未來的預期是很悲觀的,認為經濟停滯或衰退肯定會持續下去,所以養成了更節儉的生活方式,為未來可能更糟的生活做好準備。
而他們的父母成長于80年代,那是日本經濟瘋狂增長年代,他們的父母在那時認為收入會持續快速增長,所以花錢隨意,大手大腳。
這個對比很生動的說明了預期是如何決定選擇的。
5.買買買
是買買買,嗨嗨嗨,還是摳摳搜搜,能省就???
那就看你怎么預期未來了。比如你認為中國經濟像日本那樣,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很快進入老齡社會,馬上或者已經走到L形的底邊,要長久的完蛋了。那就像日本的年輕人學習,工資就那么點,摟著點花,為未來做好準備。
如果你認為,科學技術進步很快就會催生下一波快速增長,中國以后肯定是全球在體量和質量上最好的市場。那就別過的斤斤計較了,可能你現在辛苦省下的那點錢,跟你未來的收入比起來,屁都不是。到時候你會心疼自己當初所受的委屈的。
不說了,不說了,我去逛京東了。
等等??!說好的自制力呢,說好的延時滿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