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下黑,就是點亮的燈臺上面光芒四射,而燈臺下面卻是漆黑一片,它可以比喻成您的優勢(最閃光的那一面)背后面,恰好就是您(最糟糕或者最容易壞事)的劣勢。我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他非常會照顧人,很關注別人的需求,他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人就應該禮貌待人、尊重他人,所以,他最看不慣那些不懂事的年輕人,他對自己的屬下不滿意,覺得他們不懂事、沒有責任心。而我自己在學習上特別主動,很多事情都是通過自己的自學(甚至偷學)而學到的,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人成長的本能,所以,我很難容許自己部門當中的一些人,不主動學習、被動等待,還抱怨老師不教,在我看來這些人簡直不可理喻。
其實有時候我們反思一下,也許像我們這樣的人并不占多數,可能真的需要我們去教他們,因為他們不是我們,可能會看不到,或者看不懂。因為我們覺得這應該是生下來就具備的(優勢或者說特點),我們往往會忽略教的過程,反而產生溝通障礙,影響了人際關系。曾經有段時間,我因此經常跟下屬發生沖突,直到最后,丟失了一個很大的團隊。
一個朋友是做生涯規劃的,她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是:關注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尊重孩子的各種想法,并且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長大之后就特別的自主,做決定的時候很果斷、有主見,周圍的朋友都很喜歡這孩子,甚至都拿他做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這個孩子這些優勢的背后,恰恰就是不能允許別人對他的"控制"(包括期待),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不喜歡被“綁架”。所以,在剛上大學時,他和同寢室的同學關系鬧得很僵,比如:他不喜歡大家不尊重作息時間,在該休息的時候還打牌、打游戲的亂作一團;他也不屑于跟那些“幼稚”的人去交朋友;在他們不理他的要求時,就用自己的方式去“影響”那些“奇葩同室”,最后害的那些同學向老師報告說他精神有問題。
有很多的家長對孩子特別的關心和照顧,選學校、選專業、選對象……甚至幫孩子買車、買房、帶孩子,一切包辦,但是反過來,又覺得孩子沒有主見、沒有責任感,不懂事、怎么總也長不大……
央視紀錄片《鏡子》,在第二集家長篇里,有一個家長分享說:“我為什么會覺得我的兒子幼稚,各位家長,你們說說,我兒子想要不上高中,去跟四川的那些背包客混在一起,他要去流浪!各位家長,你們覺得,你能這么放縱自己的孩子嗎?你會讓你的孩子去當背包客嗎?”現場鴉雀無聲,沒有一點回應,在場的家長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他的問題,可能都覺得這孩子已經很“危險”了……
但是在場外的我,聽到他的這個問題,覺得并沒什么,這挺好的呀,如果孩子想要停留一段時間,就讓他去感受一下世界,認識一下社會,沒什么不好的,也許他因此找到了自己未來的生活方式,或者說不定他回來之后,會更加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呢?
我有一個學生就是在初中的時候不想上學了,非要出去打工,他的父母實在沒有辦法,怎么勸也不行(往往這些孩子的個性是很強的),于是就同意他出去打工。打了半年工之后,他發現了沒有學歷(知識)背景的生活的困境和難處,就回來重新進入學校學習,他的年齡又比同一班的學生大,尷尬之余,他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奮發學習,后來考上了專科,雖然好像沒有像很多家長期待的那樣考上一個本科或者“更好的學校”,但是他非常珍惜學習機會,在校期間參加國家級比賽獲銀獎,后來專升本,畢業后在一家咨詢公司做培訓師。這個同學,不僅僅他現在工作的很好,關鍵是他從此之后特別愛學習,主動抓住任何機會,他所能夠獲得的所有的資源,都是大多數的學生會忽略的,這也是他劣勢背后的優勢。
因為他沒有像“正常”孩子一樣去進行自己的學業,中間有一個斷層(喘氣的機會),所以他更珍惜所有的學習機會。古語云:“浪子回頭金不換。”當他意識到自己曾經的錯誤,再回過頭來的時候,他向著正確方向努力的動力就會更大,而不會像現在大多數的孩子一樣,既沒有動力,也沒有壓力,對于自己的生活完全迷茫,即使他們順利的拿到畢業證,甚至考了研,還是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么,過著“看不到未來”的生活。
有時候我們對孩子太多的關愛,也許恰恰是影響他們成長的因素,這在很多家長來說是不理解的;就像害怕他們被太陽曬到,而遮住了他們成長所必須的陽光一樣,您從來沒有讓他自己去做過選擇,而現在卻覺得他們沒有主見;您從來都是幫他打理好一切,現在卻來抱怨他不懂事,沒有責任心,長不大;您要給他們試錯的機會,給他們掌控的權利……讓他們自己選擇,才會有無悔的人生。
您眼中的安穩,可能在他心中卻是羈絆,他眼中的自由于您來說,也許就是流浪和潦倒,您怎么就能知道您口中的“為他好”,就真的是他眼中所期待的幸福呢?
享受變化,享受改變帶來的成長,這就應了劉淑慧老師講的享變,未必壞事就一定是壞事,其實也蘊含著很多的成長和成長之后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