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也該說說我自己了,幽人獨躚的來由,北宋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 ? ?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是蘇軾的一首名詞《卜算子》。這首詞是蘇軾初貶黃州寓居定慧院時所作。被貶黃州后,雖然自己的生活都有問題,但蘇軾歷來是樂觀曠達的,乃至貫穿到他的一生,——率領全家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渡過生活難關。但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是他人無法理解的。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疏桐、孤鴻這些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幽人”一詞便來自對蘇東坡的愛,和對這首詞的喜歡。
幽人,幽隱山林之人,雖然身體做不到,但心靈的向往,逃離這城市的喧囂與物質的文明,尋一隅山野之地,讓身心完全沉浸于那萬籟之中,……“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韋應物)畢生的追求與向往。
在一個夏天的下午 ,? 馳車去友人的山居 ,經過田埂小路, 兩邊是滿池塘的荷花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但有幾朵真真開到了路旁, 伸手可及,倍感親切 ,芳香撲鼻 ,近賞又何妨?從綠樹成蔭的山路穿行,上山入友人家庭院 ,庭院中的小草任其生長 ,有的長到臺階的邊緣了 ,那種率性和放達 ,又使我想起年少時寫的幾句話 ,(序:與人修理 ,畢,午后,就幾而餐 , 竹生涼 ,一老一少 ,且飲且談……)。“門前竹,緣風而籟,積葉隨他,且飲酒,來評雍正皇。”為人為事為文 ,從來不矯揉造作 ,“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這句話又同樣出自蘇東坡的《文說》,他談到寫作時說:“吾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地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日暮時分,上玄月掛在西山 ,透過樹杈,那種光與影的斑駁,風聲習習,近乎魔怔,吾踽踽獨行于山野之中,于是有感而作《山居》:
庭草侵階沿,小荷傍路邊 ;
疏桐明月照,幽人獨躚躚。
取末句,幽人獨躚,如是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