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曉白
01
你餓不餓,要不要我煮碗面給你吃?
這句話多在港劇中出現。
通常是家人、朋友等從外面回來,在燈下等著的那個人會這么問一句。
或者兩相爭吵之后,其中一方如此問另一方,有包容中讓步的意味。
有人認為這句話體現了溝通的精髓:溫柔待人。
你穿風過雨歸家來,我不問你賺錢幾何,不訴柴米好貴,不言孩子多皮,迎上來只輕輕巧巧問一句:吃了嗎?餓不餓?要不要煮碗面給你吃?
抑或,你我起了爭執,你高聲力陳,我竭力辯解,相持不下時,陡然憶起約法三章,吵架超5分鐘必須休戰,于是,我們當中的一個問另一個:你餓了吧,我煮碗面給你吃。
生活也就是這般,在體諒中繾綣,在寬厚中溫柔。
02
談及面食,味蕾的記憶涉及三處:武漢熱干面,廣州炒面,重慶小面。
大學時期,尤為喜歡食堂的熱干面。看阿姨將面條沒入開水稍煮片刻,撈起,趁熱氣騰騰,澆上芝麻醬、小麻油、蔥花、咸菜丁、醬油、味精、胡椒粉等等,即刻間芬芳濃郁、香味撲鼻,入口,嚼頭柔韌,讓人吃得食欲大增。
畢業之后去往廣州工作。那個以包容著稱的城市,可以將任何外來事物融合進自己的血液,少許改良、些微將就,如此改頭換面,只為適應五湖四海各色人群。在吃食方面,如炒面,也是其中之一。將熟面入鍋炒至變色,再加入各種蔬菜或肉類翻炒,淋醬油、耗油,撒蔥花、鹽,出鍋,裝盤盛出,色澤鮮亮。
工作數年后,輾轉回到重慶,接觸比較多的就是重慶小面了。常常是不起眼的路邊小攤,隨意支起5-6張桌子,走進去一聲吩咐:二兩素小面,多放辣椒。你且等著,看師傅往鍋里丟一把水面,接著放一點葉子菜;面還在煮的當兒,師傅要眼疾手快準備佐料。與館子的簡陋環境相比,佐料就講究多了,辣椒、花椒、大蒜水、花生米、咸菜,大概要十余種吧。面好佐料拌勻,獨特的香味遠遠飄來。
城市是有氣質的,比如,北京是個爺們,上海是個御姐,廣州是個阿婆。同樣,三種面食,將三個城市的性格彰顯無遺,武漢是熱氣騰騰,廣州是包容,重慶是樸實耿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03
拿面食作為食物的代表舉例成文,其實還是關乎“吃”。中國人自古有“以食為天”的觀念,開門7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關聯“吃”。所以,吃,是為大義,是為首要。
嬰孩的吃,通常是繁瑣又馬虎不得的,營養要合理搭配,汲取養分的重要時期嘛,可不得葷素有度;烹煮要科學得法,是沖調還是煮食,還得因時制宜,搖籃時期,奶粉米糊自然是沖調,到她漸漸大了一點,各種飯食還得單獨花長時間煮爛哦……
嬰孩的吃,是最根本的,還“吃”以本來面目和作用,就是為了飽肚果腹、汲取營養。
而成年人的,就復雜了。
工作時,為著同事間聯絡感情,或者應酬甲方,沒有什么比飯桌上的觥籌交錯更能融洽氣氛、拉近關系的了。這個吃的本質,就變了,純粹是社交需求。喝酒、猜拳、講段子等等,都是飯局的標配,你不參與,就是脫離群眾,就是曲高和寡,搞工作沒人配合,訂單簽不下來,項目推進不了,哎,要一塌糊涂了啊。
戀愛時,和愛的人一起,那吃的是情調,是氣氛,食物本身不重要。吃什么、什么時候吃、選在哪家吃、吃完之后有什么節目,這些前前后后兜兜轉轉,才是情侶之間吃的本質。
相信我們最愛的,還是在家里吃飯。餐廳里那一方餐桌中,飯菜簡單,擺盤簡單,暖黃色的燈光輕泄,一家幾口,邊吃邊聊,說說鄰居趣事,談談天氣冷暖。住家飯,吃的就是個踏實安寧,溫暖靜好。
04
有人說,最難風雨故人來。
而我想說,最暖的是,我結束一天的工作,滿懷疲憊,擠了公交,轉了地鐵,回到家里,遠遠的,有燈光透出來,我知道有人在等我。我推開門,將自尊飽經折損的失落失意,或者指點江山的風發意氣,都統統,留在門外,門關上,里面將是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我的港灣,它包裹我,我守護它。
卸下一身塵埃,及眼處,已經是三菜一湯,香氣四溢,溫暖橫生。
這一刻的幸福,拿全世界來交換,我都要言辭篤定拒絕。
……
外面的世界這么大,我們的心如此小。當我慌慌張張為了幾兩碎銀東奔西走時,希望有人會問我,你餓不餓?然后,素手調羹湯,捧一碗熱菜飯食,暖我。
愿也有人這樣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