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節放射性元素在細胞內的活動
以14C認識細胞會有新理論,結合人類物種事物鏈敘述:碳原子形成有機物是從宇宙射線撞擊氮原子形成放射性14C,再被氧化成14CO2開始,三種碳原子,進入生命源物質碳酸氫鈉水溶液,開始形成了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促成低級植物露卡的誕生。以后才有植物光合作用,生成放射性碳水化合物、植物脂肪和植物蛋白。
(1)碳原子怎樣構成有機物?
14C測年法和標記化合物等新技術出現百年之久,不見有人對這個問題作出新解釋。這個問題不清楚,醫學界將一片茫然:
A、是說“碳原子本身的化學性質使它能夠通過化學鍵連接成鏈或環,從而形成各種生物分子,使 地 球 上 的 生 命 建 立 在 碳 元 素 的 基 礎上”。這是傳統理論,適合于無放射性12C、13C形成有機物解釋。那么,放射性14C怎樣解釋呢?
B、是說14C是放射性同位素,由宇宙射線撞擊氮而生成,被氧氣氧化成14CO2,經植物光合作用,生成碳水化合物,使世界上出現有機物。有機物是14C骨架形成的化合物,它的原子量不是12,而是14。因而,不遵守無機物合成的質量守恒,化合價守恒,而遵守放射性物理學的能量守衡,即碳的放射性電子被氫、氮等元素及無機物水所吸收,而成為穩定有機物。
世界上第一個有機物是碳水化合物,傳統分子式是C6H12O6。氫正1價,是說失掉了一個電子;氧負2價,是說氧得到2個電子;電子被認為負。氫元素與氧元素化合價價是守恒的,而碳是正4價,怎樣守恒的。顯然,傳統理論矛盾,不是真理。現在看來,碳水化合物的分子式應該寫作:C66H2O。是說14C6放射的電子被6個水分子接受,成為穩定化合物,還是12C、13C聯手呢?離開無機物結合理論,創造出有機物新理論,才能無矛盾解釋有機物的構成機理。凡與14C結成有機物的,一是化合價守恒的水分子,二是缺失電子的正離子。H2O正是化合價守恒,因而,接受放射性14C的電子而構成穩定化合物。那么,12C 、13C以什么力量結合有機元素呢?
C、三說13C是介于12C、14C中間的半穩定性,起到制衡作用。空氣中宇宙射線(電子)撞擊氮,不是全部形成14C,也不是全部被氧化成14CO2,而是三種都有,并且三元制衡。因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葉氯體吸收,在太陽光電子加熱下,合成為碳水化合物,放出氧。動物吃植物,人吃動物和植物,在體內也要合成有機物。食物鏈傳遞這種三元制衡邏輯。自然界存在的有機物都是動植物化石或轉化物,超過了14C的衰變期,就都是14N了。自然界存在的無機碳,是12C、13C、14C的混合物,而14C含量很少。人體內14C放射性是人體能源,14C缺失時,由食物中的無機物放射性補充。但14C過盛時,人體細胞會發生癌變。自然界存在的一元論物質,是放射性電子,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二元論物質,是電子放盡的14C。沒有電子了,只剩下質子和中子;凡是不穩定的物質,都是一元或二元素構成;凡是穩定的都是三元以上元素構成。這是由二元惡斗,三元制衡的宇宙邏輯推理出來的假說。那么,三種碳原子怎樣形成有機物呢?是被14C綁在一起形成有機物的,它們遵守宇宙對三種同位素的含量配比,組成有機物。即生物話著時,14C與12C比值是恒定的。生物死后,不再呼吸,比值變化,由此原理測年。為此,假設有機物的形態為:14C12C13C、14C、12C13C三種形態。例如,人類通過酵母菌,以植物碳水化合物制造的乙醇和乙酸,都遵守碳水化合物規律。乙醇分子式應寫成:14C12CH4H2O、13C12CH4H2O。因為有機物是小分子,不可能由1個或2個14C構成,所以,乙醇、乙酸都沒有放射性。水解動物蛋白14CO(NH2)2Fe應寫作:14CH2N2H2OFe。所以,動物蛋白都有放射性。14C血紅蛋白是個大分子有機物,14C12C302913C2H4816O812N780S8Fe4應改為14C12C302913C2H3192812H2O N780S8Fe4。這個分子應有中等放射性。三碳原子結合比例,應遵守一個能量守恒定律,等著科學家研究。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種同位素,即穩定同位素12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的比值由13C制衡。它們在人體血液或體液中,都有結合的有機物。它們按照各自的邏輯結合,傳統理論和現代理論,都離不開三元制衡邏輯。無機碳構成的碳酸氫鈉或HCO3-,H2CO3是維護人體穩定的重要物質。
綜上所述,碳原子與氧原子的結合,形成無機物;碳原子與氫原子結合,形成有機物;無機與有機的結合,即碳氫氧的結合,形成最小生物體。這最小生物體被稱為碳水化合物,其中的碳被分為12C、13C、14C,而12C是無放射性元素,14C是放射性元素,這一對矛盾由13C制衡,形成三元制衡元素團,這個原子團有電子能量,能運動,是最微觀的生命體。再有氮原子進入,形成動物蛋白質,再有其他元素構入,形成生物無機物,統稱有機物。
(2)放射性制衡理論
A、放射性亢進細胞
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是14C有機物構建的生命體,它要寄生在人體。它也有放射性,成為侵害人體的毒性微生物,免疫細胞應該是穩定細胞,但放射性細胞更有能量,首先與其爭斗。免疫細胞若能斗過細菌病毒,必須更有放射性殺傷力。那么,NK細胞等免疫細胞屬于哪種細胞呢?只能歸類于放射性亢進細胞。除了被細菌病毒侵害的細胞之外,還有被體內放射性過盛有機物支持的細胞,被放射性過盛無機物元素K、Co、I、Mo等支持的細胞,以及被體外鐳、鈾、钚等放射線電子超標輻射過的細胞等都是放射性亢進的細胞。
它們由于放射性亢進,有瘋狂的能力,為了放射性平衡,而要吃被細菌病毒侵害的老弱病殘細胞及死亡的細胞,還要與同類細胞內斗。
B、放射性低靡細胞
事物成對出現,有放射性亢進,就有放射性低靡。低靡細胞就是放射性缺失,不能滿足細胞活動的需要。這類細胞是傳統醫學討論的被細菌病毒綁架的老弱病殘細胞,被各種免疫細胞吃掉的細胞等。
這類細胞是怎樣形成的?一定是組成細胞的有機物14C相對含量低,因而能量低,抵不住細菌病毒侵害,抵不住放射性亢進細胞的發洩。
C、穩定細胞
穩定細胞是占體內比例最大的細胞群體。它們持有的放射性能量適中,不缺失,也不過盛。組成這類細胞的物質包括碳酸氫鈉物質,穩定性無機碳元素,Na、Si無天然放射性元素,穩定同位素13C、12C及N元素等。
但是,威力最大的是12C,它參與14C構成各種有機物。無論活生物,還是死生物12C永不離開生物體。它的含量占絕對優勢,它與14C是主要反對者和制衡者。
這三種細胞形成人體生命的三元制衡。由于是單性個體,并非物種,沒有三皆具有邏輯;因而,這個三元制衡,只能維持120年以內。
人體的細胞,或者組成細胞的各種有機物,或在血液中能運動的原子都有能量,不過大小不同而已。有的是大分子有機物,碳原子數量很多;有的是小分子有機物,碳原子只有一個。兩種有機物,哪個是放射性亢進的?每個14C的放射量是一定的,已經被檢出。為什么不研究有機物的分子式?14C、13C 、12C是怎樣綁架在一起的?為什么不完善放射性電子能守恒定律?這基礎理論的誕生,是治療癌癥的鑰匙。我們假設的有機物分子式只含一個14C原子,其余都是12C、13C,如果沒有無機放射性元素參與,這說明大分子有機物放射性低。但是,理論要被實踐證明,最直接的方法是檢測,既使完成不了放射性電子能量守恒定律,也可了解有機食物的放射性強度,或者細胞的放射性強度。
野生動物新陳代謝,三元制衡,沒有醫生幫助,只能元素醫生自己當,以食物或飲水得到必需的元素。適者生存,自然選擇。
人在新陳代謝的生命運動中,卻有醫生助力,幫助制衡生命矛盾。但是,也只能延壽,百歲而終。例如,CTL殺傷機制就是醫學幫助人體制衡矛盾的藥物,不是人體固有的物質生命體。新陳代謝是哲學事物鏈的規律,人類物種有三元制衡邏輯,又有三皆具有邏輯,可構成三元論事物鏈。但是作為單性個體,內部矛盾只有二元惡斗,不能制衡創新,只能延緩壽命,不能長治久安。如果男女構成的家庭,生兒育女,形成三元論事物鏈,就是人類物種事物鏈了。而本書是醫學,是人類物種個體,只能使用三元制衡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