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首歌,愛上一座城;
因為一句詞,紅了一條路。
在《成都》這首歌走紅之前,成都就已經被稱為了一座網紅城市。新年伊始,借著民謠歌手趙雷的一首《成都》,成都又紅了。
隨之一起霸屏走紅到沒朋友的,還有一條玉林路,和玉林路的盡頭。
熟悉成都的人會說,成都根本就沒有玉林路,只有玉林南路、玉林北路、玉林西路、玉林東路,還有玉林街、玉林橫街、玉林南街、玉林北街等一抹多以玉林為名的小街巷。事實確實如此,百度一下就很清楚了,在地理上,這是一個地處成都南面、與人民南路相鄰、介于一環路和二環路之間的一個區域。在官方口徑里,這是一個環境優良,治安良好,基礎設施健全,配套服務完善,居民安居樂業的典范社區。通常,人們習慣叫它玉林小區,或者直接叫玉林。對于藝術創作,當然也不必太過較真,叫玉林路,也沒毛病。
那么,玉林路到底是條什么路,又具備怎樣的魔力,讓北京人趙雷念念不忘,滋養出《成都》這首魔性民謠,唱進了每一個和成都親密接觸過、或者想和成都親密接觸的人的心里?
在詩人翟永明眼里,這里是巴黎的左岸
在建筑師劉家琨眼里,這里是紐約之蘇荷
在每一個和玉林輾轉纏綿過的人眼里
是吃貨的天堂
是文藝青年的圣地
是充斥著荷爾蒙氣息的放縱之所
也是混合著酸甜苦辣滋味的生活之處
玉林始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房地產開發風暴還未開始之時,那里就已經基本成形。在此之前,離那些還很冷清的街道和稀落的建筑不遠,就是種滿了莊稼和蔬菜的田野,冬天成片成片的麻雀在這里尖叫,一如今日的城郊結合部。當時由于資金和規劃原因,大多數開發商只能獲得小面積的地塊進行開發,沒有現在動輒幾百上千畝的大盤,也沒有二、三十層的高樓大廈。在后來幾十年里,各個年代建設的微型小區由小街巷串聯,而新老建筑的混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玉林社區,酒吧眾多,時尚小店林立,日常生活便利,夜生活豐富多彩,成為成都最時尚、最國際、最休閑、生活狀態最為成熟的片區,并由此輻射到整個城南,引領了成都的發展走向。
成都的心在這里:心有兩瓣,市井在左,文藝在右
玉林小區最徹底地體現著這個城市豐富而復雜的藝術生活與享樂形式。它有自己濃重的口音、獨特的色彩、悠閑的動作以及讓人沉湎的美食。它是搖滾的領域,是詩歌的社區,是藝術與商業互相發達的一張城市地圖。在這張地圖上,這些文化的、藝術的譜系在全球化的潮流中更加含混地并置在一起。實際上,你難以理解這個城市的天氣,卻無法不喜歡這樣的曖昧。
——《玉林,成都生活的另一種場景》
有人說,在玉林,詩歌的芬芳和王媽烤兔的肉香都一樣銷魂。這大概也正是成都生活的縮影,市井而不粗鄙,文藝而不矯情。
在玉林西路,各類個性十足、千奇百怪的小店,出售服裝、首飾或手工藝品,鋪面設計時尚、前衛,店名文藝、獨特,無不顯示出自身的與眾不同。與這些個性小店同在一個街面上的,沸騰的火鍋使得整條街都飄滿了麻辣味兒,再和路邊蔥郁的梧桐樹搭配在一起,竟毫無違和感。玉林內有一條社區巴士1006線,被成都的老饕客稱為“美食巴士”,因為這條巴士線連接起了社區里大量的“蒼蠅餐館”。人聲鼎沸的玉林菜市場,菜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剛出鍋的包子饅頭冒著熱氣, 家庭主婦們提著裝得滿滿的菜籃子,心滿意足地回去給家人準備一天的伙食。
如此種種,造就了玉林的市井生活氣息。
而在另一方面,玉林又可以稱作成都現代藝術的搖籃。便利的都市生活對藝術家同樣充滿了吸引力,在玉林西路和玉林東路這兩道街區初具雛形后,成都的藝術家、寵物以及單身女郎們最早在這里過起了享樂生活。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的詩人、作家、畫家、雕塑家、建筑師、音樂人紛紛在此安營扎寨。而遍布周邊的各類小酒吧、咖啡館、茶館,則成為各類藝術小圈子的聚集地。
事實上,趙雷歌曲中寫道的小酒館,就遠遠不止是唱歌喝酒的地方。酒吧是張曉剛出資創立的,名字是沈曉彤取的,logo是邱黯雄畫的,設計是劉家琨做的。不喝酒的周春芽買過很多單,何多苓、何森、張曉濤、謝南星在此把酒言歡。你還能在小酒館的賓客名單上找到更多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名字:栗憲庭、葉永青、方力鈞、岳敏君、毛旭輝……再后來,有了唐蕾,一個被成為成都搖滾教母的女人,用她的低調平和、坦誠寬容和友善熱情,讓小酒館逐漸成為地下音樂人夢想起飛的地方。
玉林西路上,有一個叫沙子堰的小區,由于采用了水泥澆筑的“前衛”的建筑方法,讓房間的跨度可以達到七至八米,有一個大約五十平米的空間可以用來作畫,周春芽、何多苓的工作室就駐扎在這里。
同樣在這條街上,還有成都的另外一個文化地標——白夜。玉林西路85號白夜酒吧,創立于1998年5月8日,距今已有16年,由知名女詩人翟永明創辦,是成都市最早的酒吧之一。由于定期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使得這間小小的酒吧成為成都知名的文化沙龍,成都本地的作家、詩人,以及蘇童、畢飛宇、賈樟柯等眾多文化名人都曾是白夜的座上賓。
成都的胃在這里:食盡人間煙火氣
玉林在成都,是最為知名的美食片區之一,成都的好吃嘴兒們,如果沒有在這里覓過食,都不好意思叫自己吃貨。從玉林北路到玉林南路、從玉林東路到玉林西路,都算是標準的美食街,火鍋、燒烤、小串串、缽缽雞、冒菜、各式街邊小吃,應有盡有。
其中最為有名的莫過于玉林街上的玉林串串香總店,雖然早已被美食達人唾棄,但玉林串串香作為成都串串香火鍋發源地的江湖地位,是任誰也改變不了的。在玉林串串香旁邊,就是王媽手撕烤兔,這也是多年的“網紅”,發跡于十余年前,現已成為送外地親友的標配,不分白天黑夜,店門外永遠排著長龍。
還有兩家曾經開滿全城的火鍋——三只耳和老碼頭,它們的根也在這里。玉林東街上的天添飯店,多年來一直名列成都蒼蠅館子排行榜上游。金滿堂缽缽雞、兄弟手提串串、王婆蕎面……這些一聽到名字就讓人流口水的吃食,每一個都是成都的味道。
玉林的農貿市場也非泛泛之輩,在報紙、電視、網絡上擁有很高的出鏡率,特別在玉林二巷的占道菜市場,永遠是最有人間煙火氣的地方。一大早,蔬菜和肉類每天帶著露水和活氣來到人間,被心靈手巧的成都媳婦兒烹飪成回鍋肉、水煮魚、麻婆豆腐等各式美味,填滿了成都人的胃。市場上同樣藏龍臥虎,二姐兔丁、清真肺片、抄手水餃、甜皮鴨,每一樣都是成都人的味蕾記憶,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
成都的腎在這里:走心還是走腎?這都不是問題
當夜幕低垂,玉林西路就燃起了它高燒的顏色,威士忌和哥倫比亞咖啡香漂洋過海進駐玉林,藝術家和美女們都晝伏夜出,留著長發和寸頭的藝術家或一些藝術混混在各個酒吧進進出出……一天深夜,看見兩個從重慶移民到成都玉林西路的畫家與幾位時髦拔尖的女孩坐在成都特產“粑耳朵”車上從白夜呼嘯而過,發出被幸福灼傷的尖叫聲。
——《白夜,玉林西路的左岸生活》
玉林西路是成都最早的酒吧街之一,小酒館、白夜的文藝氣息讓人心醉神迷,但畢竟屬于小眾。在那個年代,真正屬于成都人的狂歡與放縱之處,是在二環路口的玉林生活廣場。曾走出過張靚穎的音樂房子、可以寄存心情的空瓶子,哪一個不是成都酒吧界一個時代的象征,成都人和他們的朋友們,在這里留下了屬于70、80一代專屬的城市印記。
在每個被酒精、音樂和美女撩撥過的夜晚,無論熟悉還是陌生,大家都不分彼此,在時而嘶吼時而婉轉的歌聲里,或站或坐,或唱或跳,赤橙黃綠各色燈光打在臉上、身上和心里,轉瞬即忘的話語說了一句又一句,來歷不明的啤酒喝了一打又一打,直到把即將爆表的荷爾蒙和無處安放的青春悉數排出體外。
在玉林廣場一側的路邊,一輛輛出租車頂燈滅了又亮,欲蓋彌彰的路燈、半推半就的身影和肆意瘋狂的喊叫,夾雜著不時轟鳴而過的大馬力發動機聲,冷不丁在本應寂靜空曠的夜空里炸響,像腎上腺素從0瞬間飆升到100,熱血和激情隨時都可以噴發。
足球川軍曾經的帶頭大哥、江湖最后一個大俠——魏群,就曾經血染玉林,在成都乃至全國都轟動一時。1999年元月的一天,在成都影響很大的《華西都市報》用了很大的篇幅,做了那個著名的《三槍震魏群》的頭版頭條。當年的足球遠不像現在這般臭名遠揚,而魏大俠的這段經歷就像一個充滿警匪片色彩的故事,讓人聽得心驚,又為他的膽氣而振奮,并順帶想起四川足球曾經的風云歲月。
成都的肺在這里: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自如地呼吸
(玉林)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安居小區,其規劃組織原則是最平實的功能主義,外觀也從功能經濟性出發,沒有粘貼任何文化符號,沒有一點豪華。與今日遍布全城的其它小區的建筑質量、建筑材料、平面戶型和建筑形式相比,它顯然已經過時了。但事實上,玉林小區卻成了成都最時尚,最休閑,生活狀態最成熟的社區之一。
——劉家琨談玉林
玉林那一帶剛剛開始開發的時候,由于資金和政策原因,大多數開發商只能獲得小面積的地塊進行開發。在后來幾十年里,各個年代建設的微型小區由小街巷串聯,而新老建筑的混合,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玉林社區,成為今天被官方反復提及和推薦的小街區制城市樣板。
區別于現代大型封閉式小區內空間的單一,玉林社區空間復合而多元。小本經營、薄利多銷的攤販和獨具個性、時尚前衛的高檔商鋪和諧共處,高中低不同層次不同業態的商業,都能找到自己落腳的空間。在大大小小的巷道、新舊建筑等各種犄角旮旯,也容納了大量這類商業和服務業,滿足了人們的各類需求。
正是由于這樣一種自發形成、自然生長的狀態,規避了現代城市里慣常存在的割裂、陌生和疏離感,社區內各個階層和諧相處,商業服務業繁榮,社會活動豐富,讓生活在里面的學生、白領、藝術家、低收入者等不同群體之間建立起和諧的社會關系,都能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自如地呼吸,并逐漸成為成都渾然天成的一份子。
成都的魂在這里:沒去過玉林,不了解成都
從音樂的偏旁進入成都,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胞,每一個音符都藏著一種精神氣質,它被歷代文豪撫摸過,被現代成都人生活著,熱愛著,奮斗著。真是因為這種彌漫在成都的精神,感動了外地人趙雷,他再用自己真誠的歌聲感動了全國千百萬的觀眾。
——望福街
如果說春熙路代表了成都的面子,那么玉林路可以說是真正展現了成都的里子。當錦里、寬窄巷子之流或無中生有,或改頭換面,或涂脂抹粉,吵吵鬧鬧爭著搶著成為成都的名片,只有玉林安安靜靜、不急不惱地守在那里,守著歲月,守著成都之所以是成都的原真與鮮活。
每一天都將成為過去,正如每一天太陽都會升起。如今的小酒館已經20歲,老店依然在玉林西路,但是早已變成了單純的酒吧。白夜也早已搬離玉林,駐足在了寬窄巷子。曾經先鋒前衛的藝術家們要么已搬至藍頂藝術區等新的去處,要么已歸隱他鄉,享受著一生中喧囂過后難得的寧靜。
玉林的建筑愈發陳舊,街道路面修了又修,小店招牌換了又換,誓言生死相依的南方姑娘早已嫁作他人婦,昔日的浪蕩少年也已娶妻生子,但曾經昭示過他們輕狂歲月的節奏和舞步永遠不會消失,串串和烤兔的辛辣仍不斷錘煉著這一代成都人的胃,不羈而坦蕩的空氣依然游走在每一個成都人的周圍,即使你已身在遠方,或是垂垂老矣,玉林都將不可阻擋地走向你,靠近你,撲倒你——以成都的名義。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