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很多時候扮演的角色就是西游記里的孫悟空____火眼金睛,何方妖魔鬼怪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
你是不是天天時時都在關注孩子沒背會的單詞,沒寫完的作業,做錯的數學題,不通順的作文句子,忸怩的姿態,邋遢的外表,出口的謊話,玩不夠的游戲……
這些行為讓你煩心焦慮,甚至恨自己咋生了個這孩子,咋和自己小時候差的那么遠?
關注什么,就得到什么。因為你的挑錯思維,所以一直看到的都是孩子不好的一面。
換個角度,重新建構,一切都會慢慢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什么是重新建構呢?我們基于事情不會只有一個面向,從不同看待事情的眼光,看到當事人的特質優點動機,努力引導他看見事情的其他面向,進而拓展當事人的思考,引發不同的行動。
在臺灣很有名的繪本作家畿米的書中,有幾張圖片表達的含義很符合這樣的思考方式:
被響起的鬧鐘吵醒____表示我還活著;衣服愈來愈緊____表示我吃得很好;一天結束時的肌肉酸痛___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
重新建構,并非只是一味的安慰別人,往好處想,而是需要你帶領他慢慢從中領會了解事件有另一層面的所在。
舉個例子。當孩子回家跟父母抱怨同學小明不跟他玩時,父母可以先引導孩子思考:為什么那么在意小明?和小明一起玩的優點是什么,缺點是什么?不跟小明玩的時候孩子會因此獲得什么?(例如,多認識其他同學……)
如果孩子一說小明不跟他玩,做父母的立馬就說:“不玩就不玩,他也沒什么了不起,從明天開始你也不要跟他玩”。孩子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失去了思考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孩子也可能以后不敢再給父母分享他的心事了。
父母在帶領孩子重新建構的過程中,必須先拓展自己看事情的角度,這樣才能帶領孩子看見事情的不同面向,而這個過程往往也與無意間拓展了父母許多想法與思考的角度,這樣做不但幫助了孩子,也豐富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