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四大名著中最具有貴族氣質作品就是《紅樓夢》了,它通過寶黛的愛情悲劇向世人昭示了一個人們感情上難以接受,但卻不可改變的哲理,那就是:人生和社會永遠處于無法擺脫的命運悲劇之中。其中賈寶玉的形象在賈府的社會悲劇發展過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寶玉身上佩戴的那塊通靈寶玉,據說是女媧補天時棄之不用的一塊廢石,因不甘寂寞,化為美玉,到人間實現“補天”的理想。這已經暗示了寶玉的存在盡管具有美好的資質,但卻是一個“不堪入選”的廢物。雖然寶玉是叛逆的,他拒絕家庭給自己規定的生活道路,卻又找不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道路,始終無法擺脫命運的安排,他和黛玉之間的美好愛情成為他對現實失望之后唯一的向往和追求。
《紅樓夢》對于寶黛愛情的描寫,升華到了一種詩意的純凈美感,然而寶黛的抗爭又是多么渺小,在現實生活中,具有詩意的“木石情緣”最終被代表世俗關系的“金玉良緣”所取代。
在《紅樓夢》第三十七回中描寫了大觀園眾姊妹結成“海棠詩社”后首次吟詩,詩以白海棠為題,詩成之后,大家都認為黛玉的最好,但詩社社長李紈卻評寶釵第一。李紈評黛玉的詩“風流別致”,寶釵的詩“含蓄渾厚”,李紈、探春推崇寶釵,獨寶玉偏愛黛玉的詩歌,評詩的分歧也都表現幾個人物各自立場、愛好和思想性格的不同。
薛寶釵詠白海棠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寶釵是封建社會時期非常符合人們要求的標準大家閨秀,她嚴格遵循著世俗為她定下的條條框框,所以才會“珍重芳姿晝掩門”,任何時候都保持著大家閨秀的矜持,恪守婦德,冷靜而理性,對自己豪門千金的身份十分看重。而“淡極始知花更艷”,則表明了她對自己素顏美人的自信和驕傲,對寶釵的美貌,小說第五回中就有過描述:“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
林黛玉詠白海棠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抉,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和寶釵“珍重芳姿晝掩門”相反,黛玉是“半卷湘簾半掩門”,表現了她的任性率真,并不特別重視貴族小姐的身份。“碾冰為土玉為盆”又表現了她的冰清玉潔,內心澄澈。“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這分明是在感嘆知己難求,而寶玉就是能讀懂她的知己。
看了第一句,寶玉就先喝起彩來,而其他人也評價:“果然比別人又是一樣心腸”。而李紈卻評價:“若論風流別致,自是這首,若論含蓄渾厚,終讓蘅稿”。李紈從“大家閨秀”的標準來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穩的寶釵詩評為第一。而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寶玉理解了她詩的內涵,所以為黛玉鳴不平。
從寶釵、黛玉兩人的詠白海棠詩中,可以看出二人性格的截然不同,寶釵是封建禮教教育出來的大家閨秀,她的一切行為都在“禮”的范圍內,從不會率性而為,但對一心離經叛道的寶玉來說,寶釵并非是他的靈魂伴侶;而黛玉從不要求寶玉追求什么“經世致用”,寶玉在別人眼中是個不成器的不肖子弟,而在黛玉眼中卻是與她心靈相通的知己。兩人可以不約而同的一起“葬花”,一起做在旁人看來不可理喻的事情;也可以同樣藐視功名利祿,不走封建家庭給他們安排好的路。
寶玉和黛玉盡管相愛,卻都無法擺脫金玉良緣帶來的苦惱,為此他們有過爭吵,寶玉摔玉,而林黛玉哭的吐藥,而在這次摔玉行為中,寶玉許下了他對黛玉的誓言:“你死了我出家去”。
寶釵雖然是婚姻上的勝利者,然而在個人自我上卻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作為封建禮教調教出來的淑女,她只知道壓抑個性去服從社會和家族。明明愛寶玉卻不敢表露,明明有才學又恪守什么“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最終導致她和寶玉婚姻失敗,也是她作為淑女典范的人生失敗。
《紅樓夢》將人生無處不在的悲劇現象上升到哲學高度來認識其永恒的不幸。所以王國維評論說:“寶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愛之祖母,則普通道德使然;況黛玉一女子哉…由此觀之,《紅樓夢》者,可謂悲劇中之悲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