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生寶寶,媽媽從老家趕來照顧我。媽媽來的時候把在家里的生活習慣也帶來了,比如不停地鋪排東西而不擅長收拾,比如炒菜喜歡炒得過熟,還比如一些口頭禪一些說話習慣等。以前每次回家只是住段時間,就像個客人,爸媽是主人,就沒覺得這些習慣有什么。可是一旦她在我們的小家里行使那些舊有的做法,我就看不慣了。開始還是委婉、禮貌提醒,繼而是大聲強調,最后演變成變聲的吵吵。有時甚至母女都氣得掉眼淚。當然這也跟產后情緒化有關,可最主要的還是我們原生家庭的影響。母親是家里的愛女,上有兩個哥哥,從小受到寵愛,自尊心特別強。在我們家,雖然大事是父親說了算,可父親是沉默的山。什么事只有母親嘮叨的份兒,絕沒有父親還嘴的份兒。或許是父親讓著她,不理她,從不跟她爭。但這些都讓母親“作威作福”慣了,她怎么會聽我說呢,我說一句她有十句頂過來,她的口才比我好多了。而我竟然也繼承了母親無比傲嬌的自尊心。在母親面前,我發現我把后天習得的禮儀教養全拋掉了,一下回歸到我在原生家庭的那個樣子。母親住了兩個月走了,換成了婆婆。在婆婆面前,我發現,老公也回到了他在原生家庭的那個樣子。他說話很大聲,動不動發脾氣,還不會像我倆那時哄我,跟我認錯,卻對他媽百般討好。這些都讓我既反感又無助。在這種情形下,我讀了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
這本書對我來講有些淺顯,我用一個多小時就快讀完了。然而她說的有些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在此總結一些讓我豁然開朗的基本思想:1、家庭里面應是珍惜原則,不要把工作時的權利原則搬到家里來。珍惜原則要求家人要注重對感受的溝通理解,而不是要給對方提建議。當然文章里是有故事的,我不引用文章的故事,我說我家的事兒,每次我興致勃勃地跟老公說起什么,他經常不由自主地給我提建議,甚至還打擊我。我的好心情瞬間低落。我給他說過我的感受,要他注意。可是他總忘記。因為他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總給人潑冷水的家庭。婆婆身上這一點體現得很明顯。她從不說“好吃”而說“不難吃”,什么事都是“還行”。你給她說點興奮的,她很漠然。一副不相信無所謂的樣子,甚至她根本不會笑。老公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不自覺地也是給人提建議或者打擊人。2、有公婆兒女的幾代人,要記得夫妻關系才是核心關系。如果夫妻關系不夠核心,那么必然引起其他矛盾。比如說,婆婆來了,我給她買酸奶喝,這是我的好心。可是老公卻一再表現,又是囑咐婆婆喝,又是囑咐我買,婆婆媽媽。好像那是他媽,終究是他對他媽好。我自然慢慢的心涼。我懶得買時,老公又買,我就心里不舒服。他不顧我的感受,繼續任意為之。還有其他的一些事兒。這些都沒有把我們小家庭的夫妻關系擺在核心位置。這又不是在他們家。雖然我不會跟婆婆吵架,可是我肯定會跟老公鬧別扭。而他因為媽在也仿佛回到了他的原生家庭,對我不管不問。我就更加不能釋懷。書上說想讓孩子孝順,只要不管他,他就會想法討好你。想想老公的成長環境,就是因為父母給他的安全感不夠。3、分離才是永恒的,離開父母,也讓孩子離開你,一定要珍惜你的伴侶。如果孩子不能好好的分離,就會造成他將來的問題。孩子不是你的,讓他自由成長。你只需給他恰當的愛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