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公益廣告用短短的幾分鐘,講述一個女孩在理發店不斷要求將頭發剪短的故事。當及腰的長發剪成齊耳的短發時,仍提出要更短,正當所有人都不理解時,她摸著自己的頭發說了句令所有人心疼的話:麻煩再短一下,剪短一些就不會有人抓我頭發了。廣告打出這樣的標語:女性的驕傲,頭發,不該成為她的弱點。
說實話,看到這則廣告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大清都亡了,怎么還有家暴這種事,當我仔細查閱資料后,才發現在中國也是一種普遍現象,雖不及孟加拉國的比例,卻絕不在少數。與此同時,校園暴力我們不會陌生,幾乎遍布于世界所有的學校。媒體的視頻中總有一個孩子滿臉通紅,目光躲閃,嘴角帶血被幾個人圍住,進行長達幾分鐘甚至幾個小時的毆打。
真實事件改編的韓國電影《熔爐》講述聾啞學校學校的孩子們長年受到性侵的問題,曾震動整個韓國社會,上映后也促進了新的《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對于這部電影我曾看到這樣的評論:法庭上,在判決的那一刻,存在著兩群人,產生了兩種氣氛,一群人聲嘶力竭,無力又惶恐,一群人高呼狂歡,而這本身并沒有什么錯,問題只是,笑的不應該是他們。
走在街上一個男孩,因聽不得母親的嘮叨,而順口罵出:你有完沒完。咖啡廳里,兩個吵架的情侶因重提舊事,互相抱怨道:你有完沒完。當乞丐追著人們索要施舍時,也會突然被人不耐煩的問道:你有沒完。這本沒有什么,只是最該說這句話的人,從來沒有說過。
周杰倫 《爸,我回來了》中有一句歌詞是“能不能不要再打我媽媽,難道你的心不會痛嗎”? 現實是無論妻子怎么哀求,施暴者都不會停手。真相是心痛就不會打了,他們并不覺得有錯,家暴就是這樣有一次就會有第二次。校園欺凌也是如此,被欺者不會被人只虐一次。你也許更想不到 那些性侵男孩子的禽獸,年幼時也被性侵過。
一項心理學研究指出,成年有暴力傾向的人,往往在年幼時都曾親身經歷過家庭暴力,被家暴的人可能是孩子本身,也可能是孩子母親。孩子的母親在常年的家暴中不敢反抗,也不會尋求其他渠道的幫助,孩子在幼年棍棒教育或過分溺愛下最容易產生戾氣,當他們嘗到暴力帶來快感和甜頭時,在面對其他問題時,首先采用暴力的方式。他揮拳向講臺上的老師,朝夕相處的同學,年邁的父母,溫順的妻子,年幼的孩子。然后有了校園欺凌,有了家庭暴力。
家庭的施暴者往往不覺得自己是在犯罪,而受暴者長期的不敢反抗,促成了暴力在施暴者心里的合理性,暴力在這樣的環境下滋生瘋長。這也就變成后來我們看到施暴者在受到制裁后,仍然理直氣壯地威脅妻子的情景。此時,如果家中有年幼的孩子,孩子的性格不是極為懦弱就是滿身的戾氣。周而復始,又是一個無限的循環過程。
你的心里一定無數次在想 你到底有完沒完,可怕的是你沒有一次說出來。于是你恐懼,你變得更加內向,你的心里開始住著兩個人格,一個懦弱的小孩,一個殺人嗜血的狂魔。你害怕管閑事,更不敢伸張正義。你變得冷漠,變得孤僻。可你知道,如果有一次奮力反抗,哪怕只是大喊一聲:你有完沒完。都可能避免悲劇的延續。
金星的孩子,在遇到別人打他時,母親問他 你為何不打回去時,他答道 :他打我,是他媽媽沒教好,而我是有家教的人。他若第二次打我,就是欺負人,我決不會放過他。沒錯,強者憤怒抽刀向更強者,弱者憤怒揮刀向更弱者。欺負你的人從來都不比你強,而你的恐懼讓他變的瘋狂。別羞于告訴你的父母,老師或是任何可以幫助你的人。
最后,借用《熔爐》里的一句話:熔爐,就代表著這個社會,想融進去很難,想熔化在里面卻很簡單,結局是悲涼的,但過程是振奮的,正如這么一句話: “我們一路奮站,為的不是改變世界,而是世界不改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