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每年的4月23日,被稱為"世界圖書日",今天干脆送給大家一份書單,推薦8本去年自己讀過的好書。
至于什么是好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每個人的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同樣一本書,尤其是干貨類書籍,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當你已經了解過書中介紹的方法,已經走過書中提醒的彎路時就會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高。相反,當你第一次接觸時,就會覺得無比實用。
所以,從這點來講,好書的標準是不唯一的。
本文推薦的8本書,都是對我幫助很大的書籍,希望你也能有所收獲。
1.《哪有沒時間這回事》
原諒我又安利紀元老師的這本書。
關注阿酒的朋友都知道,我寫有一年時間管理類的文章,這本書就是我時間管理的啟蒙老師,市面上同主題的書籍不少。
但和其它書籍過分注重理論傳授不同的是,紀元老師專注時間管理領域十多年,積累有大量真實的案例,所以他的書籍更加貼近現實,更加接地氣,可操作性強。
想要系統地學習時間管理,可以讀讀這本書。
2.《人生的84000種可能》
我說過:“讀書和談戀愛一樣,講究的就是個緣分。”
正確的時間遇見正確的人就是一段佳緣,同理,正確的時間遇見一本能夠幫助到你的書籍就是一段幸福的時光。
反之,即使書籍再好,評分再高,對你而言,這本書在閱讀時也味同嚼蠟,堪稱虐戀。
艾力老師的這本書或許有點雞湯,但它確實幫助我擺脫焦慮,走出迷茫,實實在在幫我解決了不少眼前的困惑。
如果你最近有點疲憊,生活缺乏斗志,不妨看看此書。
3.《認知突圍》
蔡壘磊老師所寫的《認知突圍》里一共收錄了33個顛覆認知的現實真相,每一個都讓人眼前一亮,讀完此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快感。
就如同在一位困在濃霧中行走的迷路人,突然窺探到一點光亮,讓人喜悅。
4.《怎樣寫作》
經常有朋友讓我推薦關于寫作的書單,說實話,相關書籍我看的很少。
我學習寫作更多是從大家的反饋中不斷糾錯,不斷完善。至于寫作的技巧、方法掌握不多。這本葉圣陶大師寫的《怎樣寫作》也是上個月剛剛讀完。
看完就一個感受:大師就是大師!
這是一本完全沒有說教,從寫作新手角度出發的書籍,相信每個想要嘗試寫作的朋友都能從這本書里學到很多關于寫作的經驗。
5.《這樣讀書夠了》。
大家聽說過拆書嗎?拆書的創始人就是趙周老師,也就是這本書的原作者。
趙周老師強調讀書的目的在于實踐,在于用。書中提到的RIA標簽法真的是超級實用,強烈安利。
關于RIA標簽法,篇幅原因,這里只簡單介紹下,詳細內容和使用方法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了解。
R:Read,閱讀原文,遇到喜歡的句子就畫下來。
I:Interpretation,引導促進,用自己的話闡述書中的觀點,通過此步驟將書中知識點內化成自己的。
A:Appropriation,拆為己用,落實到行動中。
6.《出奇制勝》
這本書第一遍讀完沒有太多感悟。
反而是最近的一些生活經歷讓我越發體會到作者的厲害之處,書中很多論點都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驗證,幫助我們看清很多現實,了解到問題的本質。
尤其是本書的第二章,建議大家多讀幾遍。
7.《少有人走的路4》
很多朋友都聽說過《少有人走的路》一書,這本書是同系列書籍的第四本,副標題叫做:《在焦慮的年代獲得精神的成長》。
如果說第一部《心智成熟的旅程》讓我記住了“人生苦難重重”這條真理,教會我直面困難,這本書則讓我徹底明白了思考的價值。
尤其是現在知識付費的時代,面對信息洪流,我們更應該學會思考,找到人生的價值。
8.《人之彼岸》
我是一個很少看科幻小說的人,第一次讀科幻小說應該就是郝景芳的《北京折疊》。
當時就覺得很震撼,這本書是郝景芳的新作,最大的觸動來自第二篇《永生醫院》,整個故事的架構很完整,而且很溫情。
還有書中第二章非虛構的部分,則從現實角度思考了AI技術的發展前景,以及即將面臨AI時代的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寫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推薦的八本書,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性閱讀。
最后分享一個關于閱讀的感悟。
上周三晚上,參加蔡壘磊老師的線下活動,就是剛剛推薦的《認知突圍》一書的原作者。
他在現場提了一個問題:大家如何看待拆書這件事呢?
(拆書,可簡單理解為將一本書的精華摘錄出來。)
場下一些朋友說拆書的人都是拾人牙慧,是知識的二道販子,不如直接閱讀原書,收獲更大。
事實真的如此嗎?
理論上講,你讀一本原書獲得的知識會比拆書類的文章收獲更多更全,但從時間成本考慮,性價比就很低。
你有沒有思考過自己閱讀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我,更多只是想獲取新的知識,了解到新的信息。
那么,我閱讀原書和閱讀拆書的內容,豈不是都會有收獲?所以,我干嘛我要去糾結拆書的內容到底是第幾手知識呢?
理論上講,學術性的期刊,論文才算是一手知識,我們看過的大部分書籍也是作者學習他人經驗內化的一個產物。
不管是原書還是拆書的內容,只要有收獲,就達到了自己閱讀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