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阜王聲二位是這兩年特別火的兩位陜西相聲演員。他們的經典作品《滿腹經綸》我是百看不厭,今天就結合記憶中的這段相聲,試著分析下為什么會包袱不斷,如此成功。
一開始,是苗阜老師說站在臺上有些緊張,上下不安,第一個包袱就出來了,以自己不懂文化,念了白字為切入點,把忐忑念了上下,引人發笑。這就奠定了二位的文化程度基調,逗哏的文化不多,捧哏的滿腹經綸,畢竟人家是陜西吃飯大學進口挖掘機修理專業畢業的高材生。
然后苗阜老師說自己讀過四大名著,開始一一介紹:暑假最喜歡看電視里放的《西游記》,結果把主題曲唱成了《女兒情》。然后切換《紅樓夢》,剛來兩句“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似乎有點對路了,后面就來了包袱“一個挑著擔,一個牽著馬”——又回到西游記了。
然后說三國,最喜歡《三國演義》里三個人物:臥龍、諸葛和孔明,他們三個人在書中打的不亦樂乎。王聲老師說不對,這三位是同一個人,這時金句又來了:我認為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從開始這一段來看,臺本作者對四大名著非常熟悉,沒有用經典的《批三國》等相聲里面的老包袱,而是獨辟蹊徑,借助電視劇的主題曲來達到喜劇效果,讓觀眾聽了覺的有新意。
繼續下去就是這臺相聲的重頭戲《山海經》了。說山海經前先用一個詰屈聱牙的小包袱鋪墊一下,然后開始第一個故事《精衛填?!?。
精衛填海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但包袱在于苗阜版的是“汪精衛填?!保@包袱就響了,大家都知道汪精衛的名字改自精衛填海,但這里就是要把邏輯換一換:汪精衛投靠了日本,所以他就被填了海,這才有了《山海經》里精衛填海的故事。
然后第二個《夸父追日》。苗阜卻故意用諧音說成是寡婦追日。這原本是一個不太響的包袱,還是利用諧音,來表達逗哏的文化不高,跟剛開始的“忐忑不安”似乎有點重復。但接下來王聲老師卻說他知道“寡婦追日”的故事,這個包袱才有了更深的發展——汪精衛填海之后,他夫人陳碧君成了寡婦,跑到了日本,所以叫寡婦追日:這就跟剛才的段子連起來了,串成大包袱,炸了。
這里就顯示出功力了——作者是下了大精力在這兩個故事上面的。
再朝后是“哪吒鬧?!保绺菲x作“哪拖鬧?!?。這是一個老段子,至少我是聽過的——哪吒的名字我們都認識,這兩個字連起來都會讀,但單獨拎出來,哪就是哪兒,吒不太認識,容易讀錯。
二位演員沒有在此過多停留,就出現了一口唐山味兒的龍王三太子“燴餅”,和河南口音的巡海夜叉。
這時候觀眾們已經被接連不斷的包袱逗得合不攏嘴了,相聲的節奏也開始加快——哪吒與三太子斗法,海面上波濤洶涌。這時候我們熟悉的真精衛喊著一口寶雞話又出場了:娘啊,風浪太大啦!
這一次呼應就把這臺相聲拉向高潮了,屬于壓軸包袱。當然壓軸的意思就是最重要的要排在倒數第二個。所以王聲就反對說這里面沒有精衛什么事。
苗阜立整立改,去掉了精衛的出場,改成了斗法引起水漫金山寺,法海帶著青城山的口音來一句:老子惹哪個啦?!!
這臺相聲之所以成功,離不開兩位老師的精湛演技,更離不開這么好的臺本。我們傳統文學作品中可挖掘的內容非常豐富,只要用心去做功課,就能出好作品。
這部《滿腹經綸》是好幾年前的相聲了,這幾年我也聽過將近十遍。好作品就是這樣,縱然你對每個包袱都了如指掌,但到了那個點還是要會心一笑。
近幾年的相聲似乎讓德云社一家承包了,青曲社的出現才讓我們大伙脫離了老郭的“屎尿屁”和小岳岳的“賤賤的賣萌”。當然我不是說這兩位老師的作品不好。但說實話我更喜歡老郭當年的我字系列,那更代表他成名之前在草根生活中提煉出的笑點。
最后,《滿腹經綸》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做了那么多功課去發掘經典故事中的聯系,胸中萬千文章,這才是真正的滿腹經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