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 聊書之前,先介紹此書作者李笑來先生。李笑來,原新東方的名師,中國比特幣首富,著名天使投資人,著有《把時間當作朋友》、《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等多本暢銷書,著有《把時間當作朋友》、《新生——七年就是一輩子》、《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等多本暢銷書,現自主創業。以上源自度娘介紹,其實李笑來老師是一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曾撰寫《臭不要臉的流氓都是一個德行》抨擊知乎協議,與該書的第一版出版人周筠老師鬧翻,因此書中許多結論過于肯定和絕對曾被諷刺為李氏“中醫”,但也不乏羅輯思維羅胖等人對本書的大力推叢。關于李笑來老師本人其實可以書中可以尋得一些痕跡,他說話簡單直接,一針見血,擅長獨立思考,看待事物自成體系,往往以親身經歷的感悟來不斷警醒讀者,他不愛做職業規劃,不喜歡別人稱其為李老師,可以看出李笑來老師不喜歡教條,不拘一格,這也許是在讀完此書時感覺痛快甚至能引起一番思考的原因,從李笑來老師提出“人類也許是地球上最尷尬的物種之一”的觀點,個人覺得這一本值得讀讀的書。
關于書本的評價
??? 這本書在于2009年出版發行,出版后獲得廣泛好評,在豆瓣上已超過2萬人參與評論,平均評分為8.7分,一直在時間管理、自我管理分類中排名第一。可以說這是一本非常成功的暢銷書,但也不乏批評的聲音。最突出的稱此書看起來不像“心靈雞湯”之外和雞湯差不多,具體說來缺乏嚴謹科學的論證過程,局限于李笑來老師的個人經驗。這些聲音有一定價值,但要看站在何種層次評判,李笑來老師的初衷是以博文的形式寫給學生閱讀,而二十來歲的青年往往處于人生的混沌階段,對此類知識經驗的汲取大有裨益,可以說這是一本階段性意義的著作,如果你正處于這個階段,與此書交談一番定大有收獲,而李笑來老師正是我認為青年讀者非常值得交流的長者之一。想起老羅在《我的奮斗》里寫自己年輕時的經歷,為學英語獨自跑到北京整日整夜地背單詞,為了讓自己能堅持下去也做好了準備,特地跑到舊書攤買了一堆的勵志成功學書籍,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看兩眼再繼續背單詞。所以即使是被稱為勵志成功學的垃圾書籍在特殊的階段也有其特定價值。當然,如果讀者朋友早已過了這個階段或者已具備了書中所講的特質,那大可不必在此書花時間,可以嘗試讀讀《社會性動物》、《自控力》等科學性論述更強更深層次的著作。
關于書本的內容
??? 如果能看到這里的讀者,我想你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想了解書中內容,沒錯,以下正是此篇文字最精華的部分。
??? 用一句話概況此書的內容,作者強調:學會控制自己的大腦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而不是被大腦所控制。即運用心智的力量。作者開篇闡明所有人的困境,長期來看,人都是要死的,即時間是有限的,在“時間壓力”下人們不得不勤奮,然而人又都是懶惰的,這是人類的天性,我們又該如何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心智的力量
??? 第一章,作者闡述了心智對人的力量,提出幾個典型的行為。一、老師,這個方法真的有效嗎?很多人在接觸學習新鮮事物,總是思前想后,看看有沒有捷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別人提供的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慢慢的在猶豫中消磨自己的意志,最后拒絕學習。想必讀者朋友有不少自學英語的經歷,筆者本人也是其中一位,在學英語的過程中我嘗試過報班、背新概念課文、聽寫美劇,嘗試使用漏屋介紹的英語習得法,即先強調輸入,輸入足夠多再試輸出。時至今日,筆者本人仍在學習英語的路上,可見馬上行動并保持耐心的重要性。二、作者認為興趣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的是一個人是否有能力或者愿意投入的做好一件事,如果有能力做好一件事,產生成就感,建立起自信,興趣自然就來了。從小很多人因為在某些方面有天賦,而在這個方面不斷花時間練習,最后達到擅長的程度,這其中不斷花時間投入本身就是興趣培養的過程,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指出作者太過武斷,忽略了興趣的重要性,興趣不是光靠重復就可以產生的,在這點上個人保留意見。三、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堅持,其實就是重復;而重復,說到底就是大量的時間投入。另外,在重復的過程中要學會不斷的反省,所謂吾日三省吾身,重要的是你在反省。
開啟心智
??? “心智”,對應的英文單詞是“Mind”。一個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而后指導其行為。喬治·博瑞(C.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義: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a.獲得知識;b.應用知識;c.抽象推理。
??? 以上文字引自原文,一個人的“智商”很大程度是由基因決定的,而“心智”卻是后天慢慢培養的,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心智層次都各不相同,層次的高低取決于個人的努力程度。對于如何開啟心智,首先要了解,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動物,就是因為人具有學習能力,同時又具有抽象和對事物的反思能力,這是人類的天性,要懂得去利用。其次,作者提到要學會用自己的大腦去控制自己的大腦,否則將被大腦所控制,比如生活中學會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第三,大腦擁有“遺忘痛苦”的機制,好比每個人回想起初戀時往往過濾掉痛苦的部分而記住美好的東西。在這點上,作者給出的建議是使用紙和筆記錄一些尷尬時刻并且時常提醒自己,另外要懂得利用這一機制去成就一些事情,比如背單詞要學會弱化痛苦,將其想象成一件快樂的事,確保自己能堅持下去。第四,推遲對事物的滿足感,時刻保持一種對事物的饑餓感,同時達到鍛煉個人意志,經受挫折的能力。這也對應了喬布斯所說: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精確感知時間
??? 作者提到兩種方法,一種是李敖的“事件記錄”法,即簡單記錄每天做的事情,偏重做事結果,另一種是柳比歇夫的“事件-時間日志”法,即簡單記錄每天做的事并注明每件事所花的時間,偏重于做事過程。作者極力推崇第二種方法,因為長此以往的記錄有利于人們精確的感知時間,舉個例子,我上周在閱讀《如何閱讀一本的書》共分了幾天時間完成,并且每天時間各不相同,如果我記錄下每天閱讀此書的時間,即可知道在閱讀這類理論性較強的書籍時大概所需要的時間,對于以后閱讀同類書籍時具有參考價值(有人會說早就記在腦子里了,一件事記住了,再來十件事,再過一年兩年后呢)。當然,要養成每天記錄的習慣并不容易,所以對于記錄的成本越低越好,紙和筆,且觸手可及且便于查閱(現在許多手機app也做的不錯,最簡單如日歷、備忘錄),剩下的便只有堅持。
其余幾點
其余幾個章節的內容,這里不一一講述,摘錄幾個個人認為實用的觀點:
1.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體驗=》試錯=》觀察=》閱讀=》反思=》類比
2.何為自學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基礎)=》檢索能力(即獲取信息的能力)=》寫作能力(重要地位)=》實踐能力(將知識轉化為價值)
3.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沒有什么“我是獨一無二”之說,學會去接受自己,哪怕是缺點,該自卑的時候自卑,該自信的時候自信,該自卑的時候顯得自信那才是真的扭曲。
4.作者認為,克服恐懼的最好方式是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急智”的背后其實是知識不斷積累的產物,特別提到“雞尾酒會效應”引證不斷重復的重要性。
結尾
??? 在豆瓣書評中看到秋葉對此書的一句評價甚是精湛:“李笑來的聰明之處是用自己的經歷給你介紹了關于成功的常識,然后給它裝上一個管理時間的套。”站在秋葉的角度很容易理解,因為我相信秋葉早已熟知以上常識并且具備這些能力。不過看到這話時,猶如五雷轟頂,因為我意識到自身仍處于“行動--放棄--再行動--再放棄”的階段,大部分人往往走不出這個循環,也許這就是此書給我帶來的價值。希望多年以后,再讀此書,可以將其丟擲一旁,侃侃而談,亦能于無聲處聽驚雷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