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們學會乒乓球需要學會使用球拍并理解活動的規則一樣,獨立思考也對應著這樣一套工具和規則,只不過它是一些概念而非具體實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學會獨立思考你需要掌握的第一個概念。
一、個體(individuality)
在生活中當有人問到你是誰的時候,簡單一點你可能只需要報上姓名就好了,但如果他想更深入的了解你,這時候你需要透露更多信息了,你的喜好、你的社交、你對一些事物的態度等等,可是如果這個人依然有很大的好奇心,問你是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你也許會說:這一切都是我自己選擇的。
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愛迪生被稱為技術歷史中著名的天才之一,擁有超過2000項發明,其中愛迪生的四大發明:留聲機、電燈、電力系統和有聲電影,豐富和改善了人類的文明生活。人們普遍將愛迪生的的成功歸結為他的努力、勤奮,他對工作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愛迪生8歲上學,但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就被老師訓斥為“低能兒”而攆出校門——在任何一個國度里,閑著沒事兒跑到雞舍旁邊用自己的身體孵雞蛋的小孩兒都可能被大多數老師認為是“低能兒”。但愛迪生有個偉大的母親,她并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一名低能兒,承擔起了對愛迪尚的教育工作。另外愛迪生有幸出生在一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相對完善”的國度,這使得他可以潛心投入到發明中,而無需擔憂生活的成本。
試想一下,如果愛迪生沒有出生在美國,而是上個世紀末的中國的話......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么很多有成就的華人科學家最后沒有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點贊數最高的回答來自Golf Rich Money,引用他回答中的一句話:
中國從來就不差想報銷國家的科學家,只不過沒有給那些中國籍的天才們機會。當年沒李政道要是留在中國,那就沒有得諾貝爾的李政道,只有一曲悲歌。下面是鏈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因此,這個世界對個體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大的多。
1、時間和地點的影響。
愛迪生的例子說明,他的成功不僅僅是他個人努力、勤奮的結果,更多的來自于運氣,他恰好生在一個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的國家,恰好他的母親是一位有自己獨立見解,沒有受到傳統“權威”影響的人。
說一個更加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想象一下,假如你生在美國,你對待食物的態度是不是會與現在不同,你的口味也會受到影響。那些你無法接受的西餐可能是想象中的你最喜歡的食物。
2、思想的影響
如果很不幸,你在小學時的學習成績并不怎么樣,很可能你得到的最多的評價是:這個孩子就是笨,沒有XXX聰明。這個評價基于的思想是:智商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并不會使其增加。雖然當時的你并不知道有這么一種思想,但是在評價的影響下,你就真的認為自己很笨了,因為這種評價可是來自兩個權威口中:父母與老師。后來隨著自己的不斷長大,你在某一天突然又看到了另一種關于智商的說法:它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可以提升的。
即使成年后的我們也很容易受到接觸到的各種思想的影響,比如很多父母信仰的: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也許在另外的某一天又發現不應該拔苗助長,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僅僅贏在起跑線上是不行的。于是父母的行為可能再次改變。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我們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數不盡的思想、觀念,如果未加仔細甄別思考,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自己。
3、大眾文化的影響
大眾文化包括:廣播媒體,報紙,雜志,網絡以及流行音樂。
大眾文化對我們有什么影響呢?
舉一個非常常見的例子:本來你打開了QQ瀏覽器要查一些重要信息,雖然手機屏幕還不足夠大,但是屏幕尺寸設計還是讓你看到了下面的熱點新聞推送:某某藝人與某某藝人XXX了,想著這樣的娛樂八卦不會花費你太多時間,于是順手點開看了,沒想到點開后文章真的不太長,可是下面推薦的更多的與之類似的八卦,讓你瞬間產生了繼續閱讀,滿足好奇心的欲望,于是那個重要的信息早就不重要了......
這是在手機上的表現,電腦上就更恐怖了,我們隨手打開一個網頁都會看到很多“吸引眼球”的廣告、游戲。
也許你覺得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時常越來越短了,表現在不能踏踏實實的閱讀一本書,你想可能是自己歲數大了吧,于是又隨手拿起了手機......我們這種在不同的活動中進行切換的行為是不是有來自于電視的影響呢?看一會電視劇加一段廣告,注意力剛剛集中,就又切換到廣告上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娛樂節目都在嘗試著愉悅大眾,從而吸引大眾的觀看。可能你會覺得是自己選擇了觀看某個新聞、電視節目,但事實上我們是被“操縱”的。
4、操縱的“科學”
自從巴普洛夫發表了條件反射的研究后,操縱開始成為一門科學。 把這一研究運用到人類行為上的是約翰華生,他最著名的一個實驗是讓一個小孩撫摸實驗小白鼠,一開始小孩并不害怕,但是后來當小孩每次想要去碰觸小白鼠的時候華生都用一個錘子敲擊金屬,小孩感到害怕并且哭起來。很快的,小孩不僅看到老鼠害怕,任何毛茸茸的東西都讓他感到恐懼。
鮮為人知的是華生把這一行為原則運用到廣告上。他建議廣告商“告訴消費者那些能使他們產生恐懼的事物,能激起他們輕微憤怒的事物,能喚起他們深情或者愛意回應的事物,或者能夠激發他們內心需求或形成習慣的事物。”
這些操縱之所以能夠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們相信自己不會受到操縱的影響。但是正如許多研究者所證明的一樣,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比如,僅僅通過改變詞語呈現的順序就能夠改變人們對待某一事物的反應;問題提出的方式也會改變人們記憶中的細節甚至使人們想起一些根本未曾發上過的事情。
網易上有一個課程合集《洗腦大師》,看完后不得不感嘆,我們認為的自己的選擇,其實潛意識中一直在受到別人的影響,而自己未曾發覺。
此外,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還意外的發現一則廣告,題目是《我的男朋友死了》,如果我要去選結婚戒指,肯定會受到這則廣告的操縱,原因很簡單:我就是喜歡這個廣告啊!
5、心理學的影響
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以及心里理論都會對我們的信念產生影響。
現代的美國人以自尊、獨立著稱,但是在幾十年前人們一直是被要求自律、自我批評、謙卑的,改變發生源于人本主義科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馬斯洛的理論中,他把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分層,最底層是生理需求(食物和水),再往上是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需求,自尊和認可需求,美和認知需求,金字塔的頂層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很容易看出,自尊必須先于成就的想法是由馬斯洛的理論推理出來的。
與馬斯洛同一時期的心理學家是澳大利亞的Viktor Frankl的理論,他主張人類的需求應該高于一切需求。試想如果當時在美國流行的是他的理論,那么現在的美國肯定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們每個人的態度,價值觀以及信念都會受到影響,我們能想到的只能是影響會有多深。
那我們如何成為個體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并非是我們天生的能力,而是需要通過后天的努力不斷掙扎獲得的一種能力。以下四點可以幫助我們:
1、把自己對于任何人,觀點或者情境的第一反應當做是暫時的。
2、思考為什么你會做出這樣的反應。
3、思考你可能還會有其他什么反應。
4、問一問自己你的其他反應是分要比你的第一反應好一些。
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個體,需要我們在工作、生活中不斷運用這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