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好多書里,讓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你要做什么,你準備做什么,你學習能力有多強。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你是誰,你想要什么,你對你的自我認知到底到了哪里?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是怎么樣的一個人,那么再怎么努力,有時候方向都不會對。
然而了解自己也并不是一件像吃飯一樣那么輕松愉快的事情,有時候會伴隨著懷疑,伴隨著痛苦,伴隨著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這些不斷試錯當中,你最終才能找到你是誰,你想要什么,你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你想以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來度過這一生。
空想是無用的,我們不可能坐在那里冥想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然后就能很快認識到,哦,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認識到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很可能是在自己每次做對或做錯一件事情,然后你想,原來我做這件事情還挺快的還挺有能力的,我做那件事情根本做不來,勉強也做不來。
有時候人認知自我是需要一點反抗能力的。有時候認識自我只需要順其自然,不停的做事情,持續做事情就是秘訣,沒有其他的捷徑。只有在不斷的做事的過程中,你才能認識到自己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人。
在讀《再活一次》這本與成為作家有關的書,讓我更加意識到我自己為自己心靈束縛了多少東西,這些心靈的枷鎖大部分是來自于成長階段的一些教育觀念,從家長那里從老師那里受到的一些傳統教育,讓我不肯正視自己的心,不敢去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把自己牢牢的束縛在一個繭里,防止外界的傷害。
也許是長期的習慣,讓我不肯說出那些真實的話語,甚至自我欺騙。明明自己并不想要做一件事情,但往往先自我妥協,哪怕外界并非這么認為。
以前我的領導就說,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打開自己,不能放開自己。我那個時候只是以為這是青春期以來自己也習慣了的一些行為,比如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不喜歡和別人來往,不喜歡和長輩們在一起。
看完書以后我意識到,也許最大的問題是,我就是沒有認清自己,把自己包裹得太緊了,不肯誠實相待自己,也不肯誠實相待別人,很多事情總喜歡悶在心里,自己默默的一個人翻過來倒過去的想,不敢輕易地走進別人的心里,更不愿意讓別人走進我的心里,防備心太強,給自己心靈的柵欄豎的太高太高。
這樣最終的結果是,別人并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別人,我們雙方之間存在著很大的溝通障礙。當我的心里覺得很難過的時候,我找不到一個能真正傾聽我的人。當我要告訴她的感受,我必須要把之前所有的真實感受告訴她,她才能知道為什么此刻我是這樣的感受。
好在,不可否認的是,每天堅持在簡書上寫東西,哪怕寫的并不是我此時此刻的真實想法,寫著寫著,我就意識到我到底在想什么,我為什么這么想,我的想法慢慢變得有因可循,我也慢慢知道我的想法的來源與去處了。
找到真正的自我根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幸運的是,我發現通過閱讀通過寫作,我的確能慢慢的觸摸到一點我真實和本源的東西了,雖然目前有很多東西還是我不知道的,不過相信通過堅持,我最終能窺得自己真實的全貌,并找到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