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總想著自己要梳理一下知識架構,給自己學到的東西做一個分門別類。
? ? 之前不知道,越梳理越多雜,越多雜越驚慌。一開始是發現,原來這個想學,那個也想學,到最后發現拎起來有十多個項目。那之前的我是不知道的,于是一旦想到要學什么,然后就馬上買書,但是興趣不過三五天。這幾天梳理一下,興趣真夠廣泛的,什么都想學,而且目前階段是帶著好奇心的,總覺得可以學成,學到以后就很厲害。
? ? 與此同時,產生的是,那么多都要學,那還學得好的啊,比如經濟,管理,法律,醫學,藥學,心理,哲學等,根本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經歷。因此,我需要做個排序。而這個排序的方法,就是意愿度,而當意愿度一致的時候,我就考慮到哪個想法是先在我的腦子里出現的。我就先學那個先出現想法的科目。于是一張表格出來了。
? ? 緊接著,第三個問題又來了,那怎么樣才叫學好了,具體的衡量標準是什么?因為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研究某一學科某一項分支的事宜,而且還是無底洞。那我學習的方向和目標是什么?于是又開始分類,一個是純粹興趣類,一個是生活實用類,還有一個是修煉身心類的。3個類別出來之后,我每個都賦予了不同的時間。興趣類,反正隨時都可以,生活實用類的需要快速學習,修煉身心類的需要安靜慢慢思考。同時,在衡量標準上面,一個是所花的時間,第二個是考試,比如生活實用類的(包括職場晉升類的),我只需要通過該項目即刻。對于身心修煉類的,那我以輸出的文字為主要評判標準,沒完成一個系列的學習之后,產出幾篇高質量文章或者演講稿。
? ? 好了,以上是我的頂層設計,為今后學習明確了具體的方向。接下來是我的具體做法了。
? ? 我一貫的做法是列明了計劃之后,就嚴格按照設定的標準去之行,但是慢慢的,執行到最后發現執行率從90%-80%-70%-60%。直致出現紅燈警告。因為我是按照理想,冰冷的設計在推進。當然,在學習的過程總有難易程度導致,這個是無法遇見的,事宜可以有40%的留有空間。但是對于要求過高的我來說20%未執行到位就很難受。那怎么辦?修改計劃,但是還是會發現那樣的事情重演?怎么破,好像所有人都這樣的啊。除非極度自律的人,但是畢竟少數,而且效果怎么樣真的也不清楚。因為我想到了高中時候,一味上課認真聽講的不一定就是成績最好的。還是要講究方法。
? ? 于是,我開始我的成長操練間概念。我會設置不同的場景去做任務,雖然實際上沒有改變什么,但是我的內心把它看做是一個場景任務在執行。比如,跑步,我設定的場景是健身房和操場,已進入這個場景就全身心投入,設定好APP,不看手機;比如演講,我進入俱樂部,設定好自己的身份,而后靜音手機,仔細進行;比如學習,我設定好課桌環境,進入場景,好好學習。如此以來,我發現我有好多個操練間,每個房間里面都有一個全身心投入的我,我在里面修煉,而目的是為了更好得實現自己的理想。
? ? 進過一段時間之后,因為操練間的緣故,我的一些學習什么逐漸被周圍人認可,甚至被領導認可,導致把我工作調整到他們認為我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因為我健身跑步,我不斷學習。但是那個位置并不是我最終想要的。那么,我設置了這么多操練間的目的是什么呢?
? ? 其實,反過來,生活才是真正的操練間,你不知道下一刻發生什么,你不知道你今天所做的在你的眼里和在社會的眼里,其實根本就具有不一樣的意義。你以為你掌控了自己的世界,操練了一身本領,但是現實總會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或者驚嚇。
? ? 面對如此?唯有掌控能掌控的,順應不能掌控的,主動操練自己想要的,積極應對生活給我們的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