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始,小程序在猴年的尾巴終于石破驚天。而整個互聯網圈也報之以空前的熱情關注它,一時間,各種“小程序”討論群此起彼伏,各路自媒體和行業人士的評論波濤洶涌。然而這種熱情似乎只持續了一天。
小程序,這個人們心目中的神和他神一般的團隊用了一年磨礪出來的作品,卻被人們用一天的熱情消融殆盡。
但人們真的了解小程序么?
本文試圖解決幾個老大難問題:
1、我們需不需要做小程序,還需不需要做App?
2、為什么一定要掃二維碼才能使用小程序?
3、微信到底是不是想做操作系統?
4、為什么沒有小程序應用商店?
5、小程序是用完即走,還是微信不讓你走?
6、百度”直達號“和”支付寶牌“小程序將何去何從?
本文是連載文章,本次連載內容為第一章《小程序為誰而生?》。
本章目錄:
§1.1 從原生App和H5說起
§1.2 微信?改變了什么?
? ? ? ?1.2.1 微信登錄;
? ? ? ?1.2.2 微信支付;
? ? ? ?1.2.3 CRM系統
§1.3 ?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
? ? ? ?1.3.1 二維碼入口;
? ? ? ?1.3.2 用戶習慣及用戶時間
§1.4 小程序為誰而生?
? ? ? ?1.4.1 小程序 vs. 服務號 vs. 訂閱號;
? ? ? ?1.4.2 小程序的優化;
? ? ? ?1.4.3 小程序 vs. 原生App vs. H5
第一章 小程序為誰而生
2016年初,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宣布微信將推出“應用號”。
時隔一年,2017年1月9日,“應用號”以“小程序”的新名稱正式推出。
小程序是微信允許開發者在微信App上面發布的一種簡單應用程序,它可以調用微信的昵稱和頭像等賬號信息,以及微信的一些基本功能,攝像頭、錄音、地圖、掃一掃、支付等功能。
在小程序推出之前,很多人對它并不看好,這很大程度是?基于對H5性能和體驗的質疑。但小程序正式發布后,大家發現它不是一個H5的形式,而是以“原生”的體驗出現的。
這里首先要解釋一下什么是“原生”,什么是“H5”,以及它們的差別。
§1.1 從原生App和H5說起
所謂“原生”,是英文Native的翻譯。包括微信在內,通常大家講的App都是原生的App。
嚴謹地講,原生的App就是軟件開發者開發出來,在iOS、Android等操作系統上能直接運行的軟件應用。
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HTML5,簡稱H5,也會被叫為TouchWeb或者Web App,通俗點講就是為觸屏手機設計的網頁。
既然是網頁,就必須運行在網頁瀏覽器上面。 我們通過下圖來了解一下原生App和H5在系統里面的區別。
在開發H5的時候,因為網頁跟操作系統之間被隔了“瀏覽器”這么一層,很多事情已經由瀏覽器幫忙處理掉了,開發成本就可以降低,開發速度也可以加快。
也因為隔了這么一層,所以原生App的一些功能H5就實現不了了,運行速度、整體體驗就沒有原生App那么好。
我們再來詳細對比一下,原生App和H5各自的優勢、劣勢。
上面做了這些對比,簡單地概括一下:
1、原生App功能強大,體驗好,但開發成本高,開發速度慢;
2、H5功能少些,體驗稍差,但開發成本低,開發速度快。
§1.2 微信?改變了什么?
微信小程序平臺就是一個試圖綜合兩者優點、彌補兩者缺點的開發平臺。而要說小程序,就不得不先說說微信的“服務號”。請先看圖: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相對于普通瀏覽器,微信給服務號和小程序都提供了“微信公眾平臺”的一些開放功能。
這些能力中比較重要的有:微信登錄、微信支付、CRM系統。
圖中的“?服務號H5”跟普通H5的區別,就在于它能調用微信公眾平臺提供的這幾個功能。
我們來看看這幾個功能的作用是什么?
1、微信登錄
2014年底,微信開始?向第三方開發者提供“微信登錄”功能。開發者在自己的App、網頁中加入這個功能后,用戶可以用微信賬號直接登錄進去,而不再需要進行復雜的注冊流程。用戶完成登錄后,開發者可以?獲取到用戶的微信賬號資料,如頭像、昵稱、性別、地區等。
短短兩年的時間,這個接口已幾乎是主流App的必備登錄入口了,甚至有不少App指定只能通過微信進行登錄,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獨立賬號體系。
為什么微信登錄這么受歡迎?因為自建賬號體系成本高,注冊流程成功率低,容易造成用戶流失。
對于一個App(或者H5)來說,一個新用戶剛剛安裝并打開App時,應該盡快讓他完成注冊,并體驗核心功能。但過往的注冊流程容易遇到下面這些問題:
1、密碼太簡單不安全,太復雜又容易忘記,這對用戶是很大的苦惱,對開發者也是苦惱的事。用戶還常常會忘記密碼,所以還需要提供“忘記密碼”功能,甚至做“安全問題”校驗,還要時不時處理用戶賬號被盜用的情況。這些對開發者來說都是一個耗時耗腦卻又不得不做的事;
2、為了安全,開發者們也常要求用戶使用郵箱或者手機注冊。但郵箱驗證需要用戶切換App去查看郵件,也經常會遇到通知郵件被郵箱判定為“垃圾郵件”的情況,這些都會使得注冊流程中斷。而手機號注冊,發送驗證碼也經常會有延時,需要用戶有耐心等待才行。并且每發送一條驗證碼短信都需要向運營商交短信費,這對一些用戶量比較大的平臺來講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而有了微信登錄,相當于微信幫開發者做了這些注冊流程、身份校驗和賬號安全保護的工作。用戶使用一個新的App或者H5,點一下“微信登錄”按鈕,就能直接以一個注冊用戶的身份進入到App中去,正常使用各項功能,這無疑是非常愜意的體驗。
2、微信支付
2013年8月,微信推出“微信支付”功能,而到了2016年9月,微信支付的市場占有率已達到38%(易觀數據)。
微信支付功能已經成為各個需要支付功能的App和移動網頁的標配(除了銀行系、淘寶系、百度系等競爭對手外)。當然,通常開發者們會同時提供微信支付、支付寶兩種支付方式。
在微信支付出現之前,無論在移動端還是PC端,開發者們想要讓用戶完成支付,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最原始的辦法是讓用戶去銀行匯款,填寫收款人賬號、開戶名、開戶行分行支行信息,要確保信息不能填錯,還要備注說明身份,匯款完成后再告訴收款人,然后收款人再發貨或者提供服務。
這無疑是非常麻煩的?過程,后來各個銀行有了網銀,稍微方便了一點,但還是一樣要求用戶填寫這些復雜的信息。
因為支付難的問題,一些游戲廠商通過線下小店售賣“游戲點卡”,包括騰訊在內的很多網絡服務提供商借助電信運營商的付費電話服務進行收費,拉卡拉等廠商甚至設計了可以插在手機上刷銀行卡的硬件設備……但顯然,這些方案都笨拙了。
iPhone手機出現后,蘋果官方為開發者們提供了支付功能,用戶填寫信用卡信息可以完成支付。但由于中國用戶過去沒有用信用卡在線支付的習慣,蘋果官方又沒有做適當的引導和推廣,而且連接蘋果公司在國外的服務器通常是非常慢且不穩定的,體驗不夠好,所以這種支付方式也沒有推廣開來。
在微信之前,做得最好的是支付寶。
支付寶做了兩個創新,第一個是“余額賬戶”。支付寶試圖通過余額賬戶,讓用戶把錢留在線上,這件事并不成功。因為對網絡的天然不信任,用戶不愿意把錢放在支付寶里面。直到2014年支付寶找到了“余額寶”這個新的方式,才有所改觀。
第二個是“快捷支付”。支付寶用了近十年的時間,終于和各個銀行達成合作,推出了“快捷支付”。用戶發起支付請求后,銀行發送短信驗證碼給用戶的手機,用戶在支付平臺上輸入驗證碼完成授權,銀行和支付平臺在用戶的銀行卡上進行扣款。
同時,支付寶把這種支付能力提供給開發者、線上商店們,也就是成為了“第三方支付”服務商。
但是,由于支付寶的支付體系主要服務于淘寶系統本身,對第三方支付的支持并不是很到位,又因為顧慮安全因素而做了大量犧牲體驗和便捷性的設置,而用戶的在線支付習慣尚未養成,對支付寶安全性也依然不信任……這種種的原因,讓支付寶在這安全和便捷的死循環里走不出來。所以中國的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一直沒能發揚光大。
在一個開放的軟件或者操作系統中集成一個支付功能,甚至打通線上線下的邊界,這件事只有微信做成了。
借助于支付寶對用戶線上支付習慣的教育,借鑒支付寶與銀行達成的“快捷支付”合作模式和產品創新,微信又在賬號安全上和支付便捷體驗上做了很多創新,如微信客戶端的安全設備保護、微信支付6位密碼支付、微信內網頁安全保護標識等。
又借助跟支付寶之間掀起打車大戰、外賣大戰、紅包大戰、線下便利店補貼大戰,微信支付完成銀行卡綁卡量的質的飛躍。截止2016年6月,微信支付綁卡用戶已經達到了4億。
有了微信支付,中國網民的錢才開始流進手機,才開始有了移動電商的真正繁榮。
甚至可以說,沒有微信支付的出現,就沒有支付大戰,沒有紅包大戰,也沒有打車大戰,沒有外賣大戰,沒有共享經濟和上門服務的遍地開花,沒有知識經濟和付費閱讀,沒有“互聯網+”浪潮的洶涌澎湃,和中國O2O的繁榮,也就沒有我們今天出門不需要帶錢包的便利生活。
(關于“支付大戰”的更多內容,請見我的連載文章《支付大戰簡史》,還會陸續更新。)
3、CRM系統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也就是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其價值是負責業務客戶的拉新、留存和深度維護,這其中在線客服功能和數據分析功能無疑是最重要的。
微信公眾平臺給服務號提供了一個簡單的CRM系統,包括比較簡潔的后臺數據分析功能、消息推送功能和客服對話管理功能。
消息推送是微信的一大優勢。
微信允許服務商定期向用戶推送推廣消息(毎月最多4次),也可以根據業務需要給用戶發送業務消息通知(在微信平臺中稱為“模板消息”)。
通常各個服務商做消息推送的辦法有:1、App推送,2、短信推送,3、電子郵件推送。
但這三種辦法的“觸達率”都不高。因為用戶的手機中安裝的App太多,大量的推送廣告已經讓用戶習慣性忽略,或者干脆將其通知功能屏蔽掉;而現在大部分用戶也極少使用短信進行通訊,而短信信箱里面又擠滿了垃圾短信,所以短信通知也經常會被忽略;同樣的道理,電子郵件就更加容易被忽略了。
由于用戶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微信中,所以相比以上幾種推送方式,微信消息的觸達率是最高的。有數據顯示,微信訂閱號的閱讀率是10%,微信服務號的閱讀率是15%,這是非常高的。
另外,微信的業務消息通知“模板消息”功能,可以把原本純靠文字表達的業務通知用通加簡潔明了、格式化的方式顯示出來。如圖所示。
同時,模板消息功能也幫銀行等消息推送大戶節省了大量發送短信通知的成本。
微信的客服對話功能,允許服務商在后臺跟用戶進行微信對話。
在PC端網頁,提供客服對話的辦法通常是使用線上淘寶旺旺、企業QQ,或者在網頁中嵌入臨時對話窗口。但在移動端H5中,這些辦法不再適用了。
可用的方式也許就只有手機短信了。但用過手機短信客服的人都知道,需要回復1、2、3等數字代碼,然后根據下發的通知再回復101、102之類的二級?代碼,至少往復幾次才能完成業務辦理或者查詢流程。
而微信提供了“自定義菜單”,服務號開發者可以自定義配置在服務號底部的菜單,把用戶常用的操作請求展示出來,這樣?使用起來就便捷了很多。
當然,微信公眾平臺對復雜的業務管理是不夠的,所以微信把接口也提供給了第三方開發者,電商商家或者是線下門店可以將自己的服務號對接到第三方開發者提供的更全面的CRM后臺上去。
§1.3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
服務號的本質,其實就是三個部分:一個聊天式的操作界面,微信登錄/支付/CRM等功能和后臺,一套需要服務商自行開發的H5網頁。
也可以說服務號幫H5解決了交易閉環和用戶駐留兩大問題。
對于開發者來講,服務號讓H5變成了一個可以替代App的解決方案,而且只要更低的開發成本、用戶成本。
除了上面三大功能,微信還有兩個得天獨厚的優勢:1、二維碼入口;2、用戶習慣及用戶時間。
1、二維碼入口
張小龍說過:PC互聯網的入口在搜索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在二維碼。
很多人嗤之以鼻,說因為微信已經占據了二維碼這個入口,所以才押寶在二維碼。這是顛倒因果了。微信幾乎是從出生到現在,都在不遺余力地推廣二維碼,從分享二維碼名片,到群二維碼,到網頁版微信掃碼登錄,到公眾號二維碼,到微信掃碼支付,再到小程序的二維碼入口。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
舉一個例子,我們過去常常在地鐵里的廣告、海報上看到某某公司網址、客服電話400-xxx-xxx。但我們作為路邊吃瓜的群眾,是不可能記住這長長的網址和電話號碼的。就算是商家花了巨資去購買短小好看的域名、?吉祥順口的電話靚號,我們依然記不住。
后來有了微博,似乎好了一點了,商家開始在海報上加上微博主頁網址,還有“官方微博:@XXXXX”的字樣,期望用戶能順手掏出手機,關注一下微博。其實這也是一廂情愿。
再后來有了自己的App,商家們又想到了一種“更靠譜”的辦法:App二維碼。用戶打開手機掃一掃海報上的二維碼就能下載他們的App了。
顯然這是更加不靠譜的方案:安裝一個App對用戶來說,是一個非常“重”的決策。況且有多少用戶會在信號不好的地鐵里、馬路邊,停下腳步去消耗流量掃描二維碼,并下載一個至少幾十M的App呢?
一直要等到微信公眾號的出現,商家們才真正解脫了。
從此海報上、廣告里,不需要再出現長長的網址和電話,只需要給出一個公眾號二維碼。用戶如果感興趣,掃描一下二維碼關注公眾號,回去可以慢慢看,可以在公眾號里下單、查詢,或者根據引導去下載商家的App。這個過程用戶不需要消耗多少流量,也不會有什么心理壓力。
微信培養了我們非常強的一個認知,看到二維碼,你就會想到要用微信來掃一掃。
支付寶也是很早就在推廣“二維碼支付”的。后來因為微信強力推廣二維碼,支付寶就想搞差異化,主推“聲波支付”——咻一咻,結果發現推廣不起來,又調轉槍頭回到二維碼戰場上。但是此時微信已經在用戶心智中種下了“二維碼要用微信掃一掃”的意識了,常常出現用戶用微信去掃描支付寶的各種線下業務二維碼的情況。這顯然非常尷尬,用微信是識別不出支付寶的業務專用二維碼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張小龍的話要改一改,移動互聯網的入口不是“二維碼”,而是“微信的掃一掃”。
2、用戶習慣及用戶時間
用戶習慣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東西。微信的用戶不只擁有“用微信掃二維碼”的習慣,隨著微信的深入人心,我們還養成了至少以下這些習慣:
1、起床第一件事是看微信消息;
2、睡前要打開微信翻一翻;;
3、看到紅點就想點掉;
4、看到有人拉群就想加進去看一看;
5、習慣了用語音聊天(要知道在幾年前,?我們拿著手機在嘴邊說語音都覺得別扭的);
6、有事問萬能的朋友圈,或者萬能的群,簡稱萬圈和萬群;
7、看到朋友的朋友圈習慣性點贊;
8、看到有趣的事,或者自己覺得臉上有光的事,就想拍照發朋友圈;
9、進群發紅包,看見紅包就習慣性飛快去點開;
10、看到好的文章,秒轉朋友圈;
……
因為對朋友圈的過度依賴,我曾經深感自責,并把微信中的朋友圈功能刪除掉。在此后的一周里,每天我都會無數次無意識地點擊進入掃一掃——那此前正是朋友圈的入口位置。
這是多么強大的用戶?依賴,大概只有煙癮和“買買買”可以與之匹敵吧。
而從我上面提到的支付寶聲波支付,還有很多其他的酷炫的技術,如NFC、iBeacon、銀聯閃付、Apple Pay的推廣不成功,都反向證明了形成用戶習慣是多么有價值。
微信官方數據顯示,2016 年9月份日均登錄微信的活躍用戶超過了7.68億,其中50%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超過90分鐘。而又有統計顯示,中國用戶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中,有70%以上的時間是在使用微信。甚至對很多小白用戶來講, 手機約等于微信。
而微信還有特別強大的一點,它成功地讓“高端人士”和“老齡人”都活躍到了這個平臺上,這是QQ過去用了十幾年都沒有做到的事。
所以很多開發者的用戶群完全是微信用戶的“子集”。對于他們來講,在微信之外做個App,就不如在微信之內開發一個微信第三方應用,用戶在哪里,用戶的時間花在哪里,就要跟到哪里去。
于是服務號一出現, 服務商蜂擁而至。
一時間,各種微商、微店,群雄并舉,攻占了朋友圈和各大微信群。
而在2014年開始的O2O浪潮中,大量的新服務商開始把產品的主戰場放在微信中,開發自己的服務號,很多人甚至都不開發或者不再維護自己的獨立App了。
服務號廣泛應用在出行、購物、餐飲、醫療、旅游等領域……甚至連佛祖都用微信服務號代替功德箱了。
就如微信公眾平臺的官方口號: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不敢想象,如果沒有服務號大大降低開發成本和用戶成本,過去一兩年這些“互聯網+”的應用是如何能夠百花齊放的?
§1.4 小程序為誰而生?
小程序是為了彌補服務號的不足而設計的。
2016年初張小龍在宣布“應用號”(小程序的前身)的設想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我們開發公眾號不是為了媒體,我們的本意不是傳播內容,我們要提供服務,但服務號沒有達到預期,我們在討論一個新的形態,叫應用號。平時不發東西,他安靜的存在在那,低頻的需求不需要安裝App,微信嘗試讓更多App以輕量便捷的形態在微信中存在,就是應用號。”
小程序 vs. 服務號 vs. 訂閱號
《微信小程序平臺運營規范》第一句就是:微信最核心的價值,就是連接——提供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多的連接方式,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智能終端、人與社交化娛樂、人與硬件設備的連接,同時連接服務、資訊、商業。
我們可以理解為,微信最初的聊天功能就是一個連接人與人的工具,而朋友圈和微信群則是連接人與社交化娛樂的工具。
訂閱號是定位于連接資訊的工具,服務于媒體。在資訊內容方面,微信團隊做了原創保護、文章贊賞、辟除謠言等努力和嘗試,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最好的內容發布平臺。
而服務號,曾經被賦予了連接人與智能終端、硬件設備、服務和商業的職能。但很明顯這對于它來講,是過度賦能的。
服務號存在的不足,我總結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幾點:
1、服務號在微信中,是跟其他聊天信息排列?在一起顯示的,并不像操作系統里的App一樣有固定的位置,這樣找起來會比較麻煩,只能通過搜索;
2、微信對服務號的定位是服務,但服務號的主體功能只能使用H5進行開發,不能像原生App一樣有?流暢的用戶體驗;
3、服務號在下發推送后,會占據用戶的聊天列表,容易造成過度騷擾。這也導致了不少服務號一發消息推送就會掉粉。但其實取消關注的用戶未必以后就不需要這個服務號,只是他們受不了這種騷擾而已;
4、因為服務號的文章推送功能和掃描二維碼可以關注的機制,不少公眾號會利用標題黨或者朋友圈病毒營銷的方式去吸取粉絲,造成朋友圈里刷屏,這違背了微信平臺做服務號的初衷。
小程序基本都圍繞著優化這些點在做設計。更宏觀點來看,小程序、服務號和訂閱號三者的差異,其實只是在”開發權限多樣性”、“推送頻次”、“推送顯眼度”這三者上面做一個不同的平衡考量罷了。如下圖所示:
此消彼長,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方案,所有的設計考慮都不過是生態全局上的一個?綜合考量結果。
也就是說,小程序被賦予更多的開發權限,所以必然就會被限制住其推送頻次和推送顯眼度,否則在微信開放生態的全局中,它的存在就不合理了。
小程序的優化
我們從小程序的設計思想上,可以看到它跟H5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
1、寄生在瀏覽器或微信之上,都是靠一個特定的入口打開(網址或二維碼),無需下載和安裝;
2、用完即走,?幾乎不占用戶的存儲空間,也不駐留后臺;
3、在開發上,都是前端開發的方式,成本低,速度快,且一次開發可以兼容所有的平臺。
同時它也“繼承了”服務號所具有的微信登錄、微信支付、CRM管理等功能。
而相對于服務號,小程序做了什么優化呢?
1、提供了一個固定的入口:
微信在“發現”頁面為小程序提供了一個入口,用戶可以在這個地方找到他使用過的所有小程序。這些小程序會按照最后一次使用的時間倒序排列,越晚使用的小程序排在越前面。這樣,用戶能很方便地找到最近使用的那些小程序。
2、提供了類似于原生App的體驗:
相對于服務號打開之后先顯示一個對話框,需要用戶進行點擊才能進入到業務界面,小程序的界面本身就跟App無異,流程更直接,開發的自由度也會更大。而小白用戶也更容易理解。
小程序可以調用系統接口,如攝像頭、重力加速器、GPS、電話、錄音等。也可以訪問和存儲本地文件,但有大小限制(上傳的程序包體積不能超過1M,在用戶手機中緩存大小不能超過10M,永久存儲不能超過10M)。
而不需要連接服務器的小程序,還可以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離線使用,并能記住上一次使用最后停留的頁面。這個特性很適合各種工具應用,這是所有H5都沒法做到的。
3?、限制推送消息:
小程序關于消息通知推送的限制是這樣的:如果用戶在該小程序中有支付或者提交表單的動作,那么開發者可以在7天之內向他推送有限條模板消息(每發起1次支付或提交表單的動作,可以下發1條消息,多次動作可以推送多條);
關于客服消息回復的限制:如果用戶進入客服窗口,則小程序運營者在1分鐘內可以向他發送1條消息,超時了就不能再次發送;如果用戶在客服窗口內發送了消息,則運營者可以在48小時內向他回復3條消息。
可以看出,這是比服務號嚴格很多的限制。服務號并沒有限制推送模板消息的時間,也沒有明確限制推送模板消息的數量。
更關鍵的是,服務號每個月可以推送4次推廣文章,而小程序并沒有這個能力,需要靜靜地等待用戶來喚醒它,或者用戶在線下場景需要它時,才掃描二維碼來找到它。
4、抑制營銷:
這是小程序最耐人尋味的特點。
我們要注意到,上面總結出來服務號的第4個缺點“因為服務號的文章推送功能和掃描二維碼可以關注的機制,不少公眾號會利用標題黨或者朋友圈病毒營銷的方式去吸取粉絲,造成朋友圈里刷屏,這違背了微信平臺做服務號的初衷。”長期以來微信團隊出臺了大量的要求和措施,封殺營銷賬號,封殺營銷文章和網頁、游戲等。
這也正是張小龍說的“我們開發公眾號不是為了媒體,我們的本意不是傳播內容,我們要提供服務,但服務號沒有達到預期”。
所以小程序做了幾個限制:
1)禁止分享朋友圈:
這相當于限制了通過朋友圈營銷小程序,而把小程序的服務商主流群體圈定為“線下的區域性服務提供商”。
我們知道,如果線下的區域性服務提供者去做朋友圈營銷,他們的營銷文章、網頁會在用戶的朋友圈轉發,而用戶的好友來自全國各地,這就會給商家帶來大量的外地無用流量,也給這些外地好友帶來無用信息。而限制分享朋友圈,區域性服務商的小程序和小程序頁面,只能在本地社群和本地好友中轉發,反而更加精準,也不會帶來騷擾。
2)禁止從網頁和圖片中直接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小程序:
這其實就限制了“小程序商城”的存在,同時也限制了朋友圈的圖片營銷。
此前經常出現一些公眾號通過給用戶提供生成新年簽、大字報或者圖片濾鏡等功能進行圈粉營銷,這樣的辦法顯然在小程序上是行不通的。
3)限制搜索:
小程序的搜索入口限制了用戶只能通過完整的名稱搜索,才能搜索到對應的小程序。
這相當于限制了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應用市場搜索排序優化)。因為在蘋果App Store出現了很多應用為了被更多人搜索到,在應用名稱上帶上一堆其他應用的名稱,希望獲得更多的流量,如下圖。這樣的事情在小程序就不會出現了。
小程序 vs. 原生App vs. H5
綜合上面的討論,下面可以對小程序和原生App、H5之間做一個更全面的對比了:
我們可以看出,小程序是一個綜合服務號H5和原生App優點的中和產物。
正如微信官方所說:“微信團隊一直致力于將微信打造成一個強大的、全方位的服務工具。在此基礎上,我們推出了微信小程序這個產品,提供給微信小程序的開發者在微信內搭建和實現特定服務、功能的平臺。”
某種程度上講,?微信的小程序平臺是在操作系統上面建造出來的一個中間件,它類似于PC時代的瀏覽器的作用,為大部分服務提供商提供了基礎功能的支持,特別是讓開發線下服務的線上功能,變得更像搭積木一樣簡易了。
下一次連載我們將聊聊:
1、小程序的技術原理是什么?
2、微信到底是不是想做操作系統?
3、為什么沒有小程序應用商店?
4、小程序是用完即走,還是微信不讓你走?
本文作者陸樹燊,創業者,微信創始團隊成員,前支付寶資深產品經理,簡書賬號:“行者慎思”。轉載請保留原文和作者信息,需要轉載請在私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