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記憶里重慶的余熱還沒有散盡,兩年后的7月20日,查斯特·貝寧頓選擇了永遠離開,這輩子能去聽一場linkiin的現場,此生足矣。朋友圈被CC刷屏,linkin吧各種帖子召集舉行紀念活動,而我只是戴上耳機,靜靜地聽linkin的歌.
《what we don't know》中的一句歌詞一直在我的腦海里縈繞,這句話甚至可以成為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用于反思自己的行動。
ALL WE ARE ,IS WHAT WE’VE DONE
仔細推敲,我感覺頭皮發麻,覺得后怕,覺得恐懼,覺得無所適從,抑或,會開始否定自己。是的,這是一句再簡單不過的的話,可是,它同時也是一條重要的原則。
我們所做的一切,終將會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
多么質樸的道理,那么,問問自己,
你在做什么?
同樣的,這也是一個沉甸甸的問題,時刻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你所做的對自己有多少意義,事實上少有人這樣問自己,甚至大多數人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用一種李笑來式的經典說法,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的事實,然而,這是很可怕的。
若是把眼睛向后看,看看自己度過的這二十多年的時光。頗為感慨,真的是自己在做什么,就成了怎樣的一個人,讀了十多年的書,卻并沒有好到哪去。甚至可以說,連讀書也未曾真正地上過道。
這條原則或許不僅僅可以用來審視自己的行動,或許它也可以成為一種考量,我們應該時刻謹慎,自己的行動對塑造自己的將來會產生多少影響。換句話說:
思考自己的行動的意義和對未來的影響
經過自己思考和體會的原則才是長在自己身上的,而且唯有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打磨,原則才能最終成為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