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留意,很多招聘崗位要求年齡35歲以下,這是為什么呢?35歲的職場人士已經邁入了職場的更年期,潛意識里這些35歲的職場“老人”存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他們不得不面對35歲這個高高的職場門檻。所以有人說,35歲已經成了職場年輕和衰老的分水嶺。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壽命不斷延長、對職業生涯的結構規劃已經有了調整和改變,但不少用人單位仍沿襲了以往的慣例,依然會下意識地將用人的年齡要求和35歲掛鉤。
? ? ? ? 我單位在招聘一名質量方面的技術人員,我們從眾多候選人中挑出三位面試者,時間定在今天下午二樓會議室。我翻看簡歷時發現三位候選人非常巧合,全是83年生人,34周歲,所以,今天的面試讓我格外用心。
(一)戴副眼鏡的D先生,斯斯文文的書生模樣,具有十年工作經驗,兩份工作經歷。第一家工作了5.5年,在車間一線工作一年后因為工作成績優異調動到單位的質量部門。后來因為工場遷址,跳槽到目前的德國企業。
在新單位,D先生從事了半年時間的車間實習后被分配到某一工序檢驗上。德國企業待遇不錯,此時的D先生安安穩穩的在一道工序上一做便是四年。
四年后的今天,因為工廠訂單銳減,公司內部人員流失,面臨巨大生存壓力的D先生不得不考慮另尋出路。于是,便有了D先生來到我們公司面試。
被問及到質量部門用到的檢測標準、檢測量具、檢測流程等問到這些常見的問題時,D先生回到的吞吞吐吐、非常吃力。
雖已看出他的專業技能不達標,但是還是按照流程讓他去我們車間的檢測現場,一試身手。非常遺憾,此人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都不能滿足崗位的要求。
此人離開后,引起了我的共鳴。
什么樣的工作算是一份好工作呢,社會上通俗的說法是:錢多、活少、離家近。我想這是一種誤解。就比如前段時間,有個27歲的小伙子來面試,問到他的求職動機,他毫不避諱的說是:薪資待遇。我非常驚訝,我個人認為20多歲的年輕人應該注重的是機會和自我成長。縱觀大多數人來看,良好的工作環境、不錯的待遇一直是被青睞、被追求的首要條件。但是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中,數年重復著單一的機械性勞動,而放棄自我的成長,在飛速發展的今天后果堪憂。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和掉進米缸的老鼠哲理故事便詮釋的非常直白。
(二)J先生在約定的時間點火急火燎的過來了,一副黑黝黝的面龐。
從簡歷上來看,他10多年的工作經驗中做過不下5份的工作,因為前4份工作經歷和我們公司性質類似、所以邀請了他過來面試。
J先生很侃侃而談,大多時候是我們在聽,他在滔滔不絕的談話,目光游離不定。從中我們大致了解到他之前的工作內容及離職原因不:薪資低、工廠搬遷、家庭關系、個人更好的發展等等。
說到目前,J先生說自己從公司出來已經半年了,現在自己創業經營了一家店鋪。我們覺得還不錯,既然職場上不能讓自己有所成就,自己創業也是非常有魄力的選擇。我驚訝的問J先生為何還想到企業來上班。
J先生說:創業投入太大,生意很慘淡,想回企業找份穩定的工作。。。。。。
讓我唏噓不已的是,J先生你以為你曾經在職場跳來跳去、職場不好玩就去創業、創業渺茫又想回企業晃蕩,這些能夠給你的人生加分嗎?
我很想告訴J先生,你一直跳來跳去,沒有一份工作讓自己持之以恒,貌似你不停的在挑選單位、挑選環境、自己的人生自己說了算的瀟灑展現的淋漓盡致。可現實中,你那些自由不羈、那些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觀點,都被重重打臉了。35歲了,你跳的動嗎?即使你奮不顧身、也沒有哪一個企業愿意接納的。
(三)M先生坐在我們對面時,直覺告訴我這是個靠譜的人兒。
簡歷上赫然寫著:就職于某大型機械公司,學歷中專,工作經驗13年,從事**檢測。
M先生話不多,但是在技術問題回答上都非常妥當,不多說一句廢話。拿來了圖紙,M也是不在話下,我想我們找對人了。
面試結束后,我們對M表現出滿意,M也跟我們談到了薪資問題。
M說:在一家企業工作了這么多年,總想換個環境試試,到了這個年齡,不講究職業發展、不講究晉升等,只要工資給的滿意。
我們開出的薪水不能滿足M的要求,他有些懊喪?;谖覍τ贛的好感,我和他私下聊了聊,我說:我們招聘的是個專員,薪資自然不高;你技術過硬、為何不考慮去面試個主管或者經理呢?M很坦然的說:去面過了幾家,我學歷不高,又不懂管理,高的職位不肯錄取我,錄取我的薪資還不讓我現在單位給的高。
35歲的職場倦怠,又有些不甘心,但是到了市場上看一看,便禁不住自己都打了退堂鼓。社會環境沒有創造過多的高端職位,你沒有核心的競爭力、還想有份高收入,那先看看自己有沒有中頭等彩的好運氣吧。
面對三位近35歲的普通人,我感慨良多,因為我和他們是同齡的普通人,陷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壓力、困惑、迷茫也都時時困擾著我。坦率來講,專業技能也好、學歷也罷、工作經驗也好,對于那些后知后覺的普通人士們,不是你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了,是你已經沒有資格去翻牌了。我想,既然社會將“35歲”作為一個用人的界限,是長期形成的“招聘文化”的一個縮影。多數人普遍接受了用35歲來衡量人才年輕與否的思維定勢。此時此刻,35歲的中年危機那么赤裸裸、已如期而至,我們改何去何從?坦然接受、花時間應付不想要的生活還是掙扎著去改變?
在職業發展上遇到瓶頸時,應該去咨詢職業規劃師或者自我靜下來潛心思考一下未來。就像我們身體不舒服時,會去醫院看醫生;就像你心里抑郁時,你會自我調節或者病重之時去看心里醫生一樣。
畢竟,誰都不想稀里糊涂的過完這一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