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年齡越來越大的緣故,或者由于開始涉獵心理學的書籍,不斷憶起童年時候的各種人生陰影,那些被許下的卻沒有實現的承諾,那些代代相傳毫無道理的暴力,那些漫不經心卻深入骨髓的傷害,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心有余悸,我關于傷痕的記憶如此深刻,甚至可以遠遠追朔到五歲的孩提時代。
以前不懂為什么別人說家庭是你的原罪,漸漸覺得這種說法有點道理。家庭教育在我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有的人潛意識里背負著它們前行,而有的人,比如說我,時時刻刻提醒著自己與所受的教育背道而行。我還記得我在建立的第一個公眾號上寫的第一篇文章主題就是感恩,感恩的對象則是父母,文章內容則是細細數來讀書時代他們對我在教育上的辛苦付出,寫作的當下我是完全真心的,不能說不帶一點阿諛奉承,或許我的潛意識里也想討好我年邁的父母,而我創建那個公眾號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跟父母加強溝通。父母看完后當然十分感動開心,寫了長長的回復,表達了對我的肯定。結果好像雙方都開心了。
現在想來這種文章卻不夠坦誠,是在制造一種歲月流逝一切靜美的假象。的確,我的感激之心是在的,但同樣我對父母的不滿也長存在記憶里,其實我從來沒有忘記過,反而在我思考發呆之余突然跳出來讓我感傷一下。我從來沒有嘗試過在沒有外人協調的場景下單獨和父母理性地對談童年的種種不滿,和父母任何關于愛的互動都會讓我感到不自在和肉麻,我和母親之間從來沒有過表達喜悅或安慰的擁抱,更別提父親,同父母走在街上,總是我走在前,他們走在后。其實我們也很少一起上街。我想我對于他們的感情很大部分是屬于一種青年人對年老者的憐惜,更純粹的部分卻很少。兩代人之間的感情維系十分復雜與陰晴不定,已經不是當局者能分析清楚的了。如果能夠與父母來一場誠實理性的對談,或許我們之間的關系才真正地有所進步。滯留在原地,大概永遠也不能大方自由地向對方表達愛意。
父母對我的確付出了很多物質上的努力,卻極少滋養我的心靈。最明顯的證據就是我們之間缺乏溝通,大概他們認為前者已經足夠,卻不知后者才是加緊我們之間維系的秘密紐帶。我想典型的中國父母就是如此了吧,對于他們來說提供吃穿與學習環境就代表他們已經盡了父母的責任,不再虧欠子女任何東西,然而心靈的滋養對兒女的成長同等重要,長遠來說甚至更加關鍵,這點毋庸置疑。
老實說,父母對我的暴力直到初一才完全停止。而當我大一時。父親的暴力復發了一次。還記得以前和父母爭吵時我就習慣跑回臥室鎖上門。鎖門是因為這樣可以杜絕父母的暴力,給自己營造一個安全的空間。這種行為甚至無意識地成為了我日常生活的一個習慣,就算沒有人在家,我也要關上我的房間門,一旦那道門開著,整個人就會變得莫名地焦躁。
父母希望借助暴力保證我的順從,其結果就是不斷地加深我們心靈上的疏離。甚至他們的行為模式無形間成為了我學習的“榜樣”。記得我小時候對弟弟很壞,基本上我學習了父母的行為模式,一旦弟弟不聽我的話,我就會對他使用暴力,暴力的形式也跟父母一模一樣。懂事之后,這種行為當然就停止了,但是當我反省過去時,不禁覺得自己十分可悲,長大后的弟弟或許早就忘了往事,或許跟我一樣將傷痕埋藏在心里。現在我在遠方念書,很少見到弟弟了,但是偶爾見到他時,就會想起過去那個不堪的我,我似乎也沒有勇氣主動提起過去對他的傷害。
如果說我的立場與父母的立場相似,會不會他們在某些時候也會反省到自己的錯誤,卻苦于沒有勇氣或者說缺少時機提起往事?還有一種無奈的原因便是他們老了,早已忘了那些曾經親手制造的傷痕,若是我主動提起,說不定他們還會下一個簡單的評價說這只不過是“愛的教育”。而我可以確信暴力行為的本質是控制,絕不能以愛為前提。
有一些傷痕可以愈合,有一些則不行。如果說我可以原諒他們初次為人父母的無知,卻很難消弭傷痕遺留的痛苦。有一些記憶現在一回想起來我竟情不自禁地陷入巨大的悲傷,那些記憶已經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我的擇偶觀,情感觀,價值觀,即使我將來可以能夠成為一個專業的人才,但在感情的世界里卻很難懂得如何去正確地愛別人。
如果父母感情不和,同時不但沒有隱瞞事實,甚至反復強調他們之所以不離婚是因為你,我相信任何一個孩子都會感到巨大的悲傷,甚至對感情世界產生畏懼和厭惡。記得我曾一度對異性的品質產生質疑與不屑,我當然知道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但是這種常識不妨礙我對每個異性產生懷疑,我只是代入了父親糟糕的形象,在心理學上,這種行為被稱做“移情”。我知道自己的心理不夠健康,甚至在壓抑的初中時代心理問題已經足夠嚴重,因為我記得初中時的我雖然努力生活,但常常覺得喘不過氣來,很少感到真正的開心。不知道自己是何時轉變的,那個痛苦的階段漸漸過去,雖然現在問題依然存在,但是在心理層面已經學會了不同程度地自我調節。
首先,我得承認生活的本質是痛苦,而我生來就懂得快樂。
我越來越覺得是這樣,人生下來就會有一種固定的性格基調,就算后來通過學習或者環境改變了很多,天生的性格基調永遠藏在我們的潛意識里,牽引著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和看法。這是一份造物主的禮物,你只能接受,別無他法。沒有絕對糟糕的性格基調,我們必須接受這個自己,接受環境,接受糟糕的沒有成熟的父母,接受物質,接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