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的心理學學術著作不同,由臺灣臨床心理醫師洪仲清所寫的《我想傾聽你》則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親子教育的心理學科普讀本,讓人能手不釋卷,一氣讀完。
耳朵、大腦、嘴,是人與人溝通交流最直接的主要器官。耳朵直接獲取對方表述的信息,接收信息后,再由大腦思索判斷,通過嘴把我們想說的話表達出來。不論是人與人的交往,還是與孩子的溝通,基本都離不開這個程序。但在溝通過程中,我們恰恰更容易犯“重視了用嘴,而忽略了耳朵功效”的錯誤。這一行為尤其是在對孩子的溝通教育中容易展現。因為很多人認為溝通是單向的,重點在表達,重點在怎么說。其實,溝通是雙向的,說在點,聽在心,才能提高速度、增加效率。洪仲清醫師的《我想傾聽你》就從《我們之所以聽》入手,“專心聽,把話聽清楚,本身就是一個幫助對方、管理自己情緒的動作?!?-給我們上好了第一課,也是人與人交往最基礎的一課。
育兒的話題,永不過時,且常說常新。不過,因愛之深、責之切,所有的父母都容易犯這樣一個錯誤: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實屬正常期望,可容易把自己的知識、經驗,甚至是自己未能完成的目標,有意無意間把孩子當成了實驗觀察的對象,這樣對孩子的成就期望也會更高。在這其中,太多父母過于注重育兒的認知和行為方面,忽視了孩子的情緒。洪仲清告訴我們,作為家長,至少應該了解我們帶給孩子的態度和思維方式,才真正是孩子受益終生的禮物,而絕不是什么“填鴨式”的技能。
洪仲清這本《我想傾聽你》的上架建議是“親子教育”,可它作為一本心理學的科普讀本,涉及的遠不僅只是親子教育這么簡單,更不是僅僅表述了“傾聽”的重要意義。他通過多年臨床經驗,把自己看過的病例、身邊朋友的經歷娓娓道來,從育兒,到人與人的交往,最后回歸到“家”的概念。他表達出來的是這樣一種觀念:心理學不是奇技淫巧,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是一種做“減法”的世界觀。從書中,我們會了解到做什么是沒用的、是不對的:比如打孩子是沒用的,過早地給孩子設定“起跑線”是不對的,試圖把孩子培養成和自己不同的人是沒用的……平等、友善,是所有交流的前提,絕不是把自己的情緒、思維強加給其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洪醫師的文字不并華麗,他樸實的表達,反而更易讓人能讀懂其深刻內涵:心理學并不高深,但它根植于我們一切活動之中,只有每個人提升自身修為,讓自身變好,那世界就會更加美好;育兒或也沒那么復雜,曾經扮演過孩子角色的我們,無需強加過多的主觀意志給孩子,這需要我們終生來學習。
育兒心理學書籍現在浩若煙海,可對育兒以及人與人的交往溝通來說,心理學的一門課,幾本書,數篇文獻的作用很微弱,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被洪仲清在《我想傾聽你》中引用,它帶給我們的思想或是最為準確--“愛--是孩子的飛翔,也是你強健沉穩的姿態。”
沒錯,很多沒學過心理學的人,他們的教育方法同樣很符合心理學的原則,因為“愛”是我們最基礎、最強大的力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9月5日讀《我想傾聽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