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肖全鏡頭下的文藝黃金時代

文/半顆橙子@半間書房

薦書簡介

肖全拍攝的《我們這一代》,是對20世紀中國50-60年代出生的知名文化藝術界人士進行影像建檔。肖全懷著對同代人命運的關懷,遍訪散落在中國各地的藝術家、文學家、音樂家等。

書里的人物肖像,全是當今文藝界的精英或炙手可熱的大腕級人物:崔健、王安憶、張承志、賈平凹、王朔、楊麗萍、譚盾、張藝謀、姜文、陳丹青……他見證了這一代人的生存,折射出了他們的痛苦與歡樂,彷徨與堅持,他們是在樸實無華的年代里歷經坎坷卻依然追尋夢想、抗擊命運的一代人。

書房薦語

最近許鞍華的《黃金時代》要上映了,她說那是近代文人的黃金時代。而中國現代文人與藝術家的黃金時代,就是肖全書中拍攝的時代,上個世紀90年代,那時候顧城、北島的詩歌風行,張藝謀、姜文正拍攝著《活著》、《陽光燦爛的日子》,余華、王安憶寫出《徐三觀賣血記》、《長恨歌》,楊麗萍跳著著孔雀舞,竇唯、崔健唱著新時代的搖滾……

他們在肖全的鏡頭下,或是安靜、或是張揚、或是痛苦或是思索。但是在黑白照片下,有一樣東西是相似的,就是他們的眼神,都非常的堅定,感覺有看穿這個時代的力量,穿透著人心。肖全這本書不僅是他的攝影作品集,還是拍攝這一代人的創作筆錄,記錄了當初拍攝這些照片時的心境和照片人物中的互動,這些文字也成為那個時代的記錄。

那時候,他們都意氣風發,也愁慮未來,正如王小波的名作《黃金時代》里的那一段話所說的:“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書中圖文摘錄

顧城與其妻子謝燁 詩人

臨走之前,我給顧城和謝燁在他們的房間拍了不少照片,顧城樂得手舞足蹈。他說,我最喜歡拍照片了,我的這頂帽子,是一位美國老太太給我的。

我們在公園里玩得開心死了。北島像個小孩,跑幾步坐在草地讓我拍照,顧城、謝燁在竹林里用枯藤制成花籃戴在脖子上。

顧城看著拉大鋸的師傅,目不轉睛。他對我說,我特喜歡這些剛鋸下來的木屑,我常把它們攤在手心上,我感受到這些都是新的生命!

顧城回北京后,給我郵來了他的詩集《黑眼睛》,并留下兩行字:那些花已經走遠了。給肖全。1987年1月,北京。

崔健 搖滾歌手

崔健看了我的照片,說很喜歡,他最喜歡的是一張小樣:一個小學生,盤腿坐在地上,雙手捧著臉,瞪大了雙眼注視著臺上的表演,他的身后是一排嚴肅的公安戰士。

我和崔健、王曉京去電視臺取錄像帶,在電視臺門口,我見有一堵舊墻和TV的V字,正好奇妙地組合在一起,便請老崔下車來拍張照片。

崔健想了想,下了車。我操起機器,按了二十一張,老崔不停地改變著身體姿式。一分鐘后,我心里有數,一幅好照片剛才已經誕生了。

張藝謀 導演

1995年3月的一個晚上,我與張藝謀打了一輛出租車回他的家。

我們的車穿過長安街,往南郊方向駛去。張藝謀脫下了那件溫暖的軍大衣,穿一件黑皮背心,顯得十分精神。這是我近半年來第一次與張藝謀獨處這么長的時間。這部戲已經結束了,你下面有什么打算?他問我。我有一個計劃,我想為我拍過的其中幾個人做終身拍攝。張藝謀對此也很感興趣,他問我想拍哪幾個。

崔健、楊麗萍、陳凱歌、姜文和你。他點點頭表示認同。

租車在一片別墅的花園門口停住了。張藝謀叮囑我,別透露他的這個秘密住處,他知道我有不少記者朋友。

這是一幢非常寬大舒適而華麗的住宅。不知為什么,我脫了鞋,跟他走進房間,踩在干凈冰冷的木地板上,心里便一陣酸楚:張藝謀終于有了自己的“窩”。

一周后,我抱著兩大箱圖片和全部底片回到工作室,張藝謀哼著小調和我做圖片分類,他看著這幾千幅圖片說:睢,剛開機那陣我還挺年輕,戲拍完了,我怎么老成這樣了?說完又笑了,臉上出現一堆褶子。

陳凱歌 導演

鞏俐 演員

姜文 導演/演員

王安憶 作家

余華 作家

竇唯 搖滾歌手、樂手

作者簡介

肖全,1959年生于四川成都,被稱為“中國最好的人像攝影師”。1980年代中期開始“我們這一代”拍攝,1991年出版《天堂之鳥》三毛攝影專集,1992年在瑞士舉辦個展,1993年在法國參加攝影聯展,1997年出版《我們這一代》。

(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此文為半間書房作者創作及整理,版權歸半間書房所有,如要轉載請聯系我們

世界永遠有你未知的另一半,關注半間書房,一起去探索、分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