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被簡書收錄在兩個版塊內,其中我收到了一條留言,有位網友回復說:哈哈哈,要是我小時候給我媽看到這個的話就糟了,他們不知道被我套路了多少回了。
于是,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小時候的套路總是管用,到了我們自己做父母時卻這么“殘忍”,還有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就是,為什么我們小時候總是套路爹媽長大了也沒被寵壞啊?
我想這需要我們放在時代背景下來分析。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吃的冰糕是1毛錢的,偶爾能吃到一次2毛錢的雪糕都開心的不舍得舔,更別說大白兔奶糖了那是過年才能實現的美好愿望(現在知道為啥年沒年味兒了吧~);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玩的布娃娃、彈弓、手槍都是爹媽動手DIY的,我到現在都記得我中考的作文還寫的是想要一個買的真正意義的商品布娃娃;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穿的是從哥哥姐姐那兒“傳承”下來的“新衣服”。
當我們做了父母我們的孩子都已經看不上大白兔了,什么彩虹糖、熊博士、QQ糖、果汁糖等等琳瑯滿目,更別說還有誘人的巧克力和冰淇淋了,孩子發愁不是吃不到糖而是不知道吃什么。
當我們做了父母我們的孩子玩的是芭比娃娃、激光手槍還自帶音效,玩彈弓的那都是“懷舊”了,更別提各種ipad、手機小游戲、電游、網游、手游,連電腦都成了擺設,孩子煩惱的不是沒有玩具而是不知道玩什么。
當我們做了父母我們的孩子穿的是每天都不重樣,甚至一天換五身都綽綽有余,更別提吃飯、睡覺、玩耍、畫畫不同的情景都要搭配相應的行頭了,你要是今天還給孩子穿昨天的衣服,他都表示不理解。
沒有對比就沒有幸福感啊,這么一對比答案就明了: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其實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抱著一股虧欠的心理,加上對自我補償的心理(其實現在我們也有這樣的心理,比如我會給我女兒買無數條我喜歡的裙子),所以總會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但因為條件不允許,即使他們盡了全力來寵愛,我們能得到的也并不多,最重要的是父母那種無論如何都要滿足你的心是那么的珍貴,因為看到了父母的心意,長大后的我們不會被寵壞反而更感恩他們的付出。
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只會不斷放大孩子的物欲,我并不想在這里討論“人的欲望”問題,因為你知道欲望是無止境的,我們從小就懂得見好就收,所以,我們懂得滿足和感恩,這讓我們能夠有自控力,在欲望的懸崖邊及時剎車。而現在的孩子擁有的太多,但最應該擁有的品質——自控力,偏偏被我們忽視了。ps:自控力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問題,有機會我們再聊,這里不再詳述。
現在流行一個段子,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可事實是不管是城市娃還是農村娃,都值得我們去愛,所以,不管是農村媽還是城市媽,我們都要明白一件事:沒有界限的愛就是赤裸裸的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