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開始流行兒童天賦類基因檢測,通過唾液取樣交給檢測機構,號稱能通過基因判斷孩子的天賦。家長花費上千元,就可以得到一個私人定制的培養方案,根據檢測報告,因材施教,后期重點培養。這種檢測結果,你會信嗎?
因為對基因學沒研究,所以暫且不說信與不信的問題。咱就說說父母口中聲聲念的“天賦”。那么究竟何為“天賦”呢?在中國,“天賦”一詞最早出現在前蜀貫休《堯銘》中:“君既天賦,相亦天錫。”天賦的意思無疑是天所給予,天授的意思;《辭海》上只有對“天賦觀念”的注釋,“天賦觀念”是指西方哲學中一種唯心主義先驗論的認識論學說;《現在漢語詞典》對“天賦”的解釋是自然賦予;生來就具備。那么,天賦究竟是不是生來就具備的呢?
對于“天賦”來說,其實我更覺得摩西奶奶在《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里的一句話說得更有幾分道理,“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就是你的天賦所在。” 摩西奶奶從77歲開始作畫,是聞名全球的風俗畫畫家,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有展出。在二十多年的繪畫生涯中,她共創作了1600幅作品。摩西奶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世人,“任何人都可以作畫”,“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作畫”,而所謂的天賦只不過是你之前努力,堅持練習的結果。摩西奶奶是幸福的,因為繪畫是她所喜愛的,是興趣所在,所以她在不斷創作畫作的時候,不會感到枯燥與乏味。
那么,找到孩子最喜歡做的那件事兒之后,如何加以引導呢?我認為主要在孩子的專注力和加強練習兩方面加以引導。正如最樸素的真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要輕易埋怨孩子為什么沒天賦?而需要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對待喜歡做的事情專注力不足,還是缺少練習,才有可能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從專注力的角度而言,需要父母能夠給孩子營造一個專注的空間,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情過程中,不強加干預,尊重孩子的努力過程。
從加以練習的角度來看,我想借用一下萬維剛在他的《萬萬沒想到》里的一句話,“每一個神童背后,都有一個能豁得出去讓自己的孩子猛練的父親。”怎樣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高手?那就是有訓練方法地刻意練習。但刻意練習不并不好玩。如果當孩子在練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第一個想法就是放棄,父母這時就要及時的鼓勵、引導和監督。
總之,與其通過這種唾液取樣測試來判斷孩子有何種天賦,倒不如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候,多多觀察孩子在日常活動中最愿意做什么,然后加以引導,沒準能收到預料之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