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里的一句“人若無法選擇,就不是人了。”能引起大家多少的共鳴呢?
安東尼·伯吉斯(1917-1993),這個名字說出來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即便是他的代表作《發條橙》,想必聽過的人可能有,看過的人則寥寥無幾。我想,這個會寫小說的作曲家即便知道這個情況,也不會生出多少抱怨。
安東尼·伯吉斯這個并不像筆名的筆名,其實是從他真名(約翰·安東尼·伯吉斯·威爾森)中選出來的兩個小部分,只是因為他覺得寫小說需要一個筆名才沒有用真名的。
安東尼·伯吉斯自幼喪母,對于酒吧老板的繼母沒有多少好感,崇尚作曲家父親的他卻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作曲家。就像取筆名的隨意一般,他背叛了世家所信奉的天主教。不過在他的書評及文章中,他卻以天主教的角度來看待、評論,例如“自由意志”、“命中注定受天主拯救”等。
勵志成為作曲家的他因為不同的原因,在大學主修的是英國語言文學。二戰爆發參軍之后的他,本如同大多數熱血青年想上戰場拋頭顱灑熱血,卻被分到了后勤教育這一塊兒上,后來也因為這個在馬來西亞和文萊負責教育工作。在1959年被診斷腦癌只有一年時間才回到家,為了給妻子留下一筆保障生活的財富,他選擇了寫小說這條道路,并最終成為一名頗具名氣的小說家。
人生就是這么喜歡捉弄人,你越想去做什么事情,越追求什么,似乎你所追求的事物就會離你越遠,這在安東尼·伯吉斯身上似乎更加的明顯。
“等我有了兒子,一旦他長大懂事了,就要把這一切跟他講。但我知道,他不會懂事的,或者壓根兒不愿意去懂,一意孤行去重蹈我的覆轍。”
每個人都是如此成長起來的,或許伯吉斯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父親苦心孤詣的教導自己,自己卻不懂事或者壓根兒不愿意去動態,一意孤行的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不知道有多少同齡人有跟我一樣的感受,在進入社會之前,總覺得自己能闖出一番自己的天地,不相信父母和長輩的“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外面的世界多無奈”。直到被社會狠狠扇了幾巴掌之后,才會明白以前的自己多幼稚,也會明白社會慢慢磨平我們棱角的含義。
“如果人們善良,是因為喜歡這樣,我是絕不去干涉他們享受快樂的,而其對立面也該享有同等待遇才是,我是在光顧這個對立面。”
現實社會中絕不僅僅只有光鮮善良的一面,也會有著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當這種情況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時候,你首先要考慮的是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而不應該立馬感到厭惡鄙視,遠遠的離開。總有一天,你也會成為那一小部分人中的一員,到那個時候,可能你會期待有人站出來理解你,而不是人人對你喊打的局面。
“良善是從內心散發出來的,是自由選擇,人若無法選擇,就不是人了。”
這一句話其實我看了很多遍,也讀了很多遍,并且代入實地的去考慮。安東尼·伯吉斯曾經說過:“我希望別人記住我是會寫小說的作曲家。”最終的結果卻是人們記住了他是會作曲的小說家。伯吉斯是否做出了選擇呢,這句話到底是抱怨還是人生經驗呢?聰明的你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