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隨想
今天是端午節,家里準備了鱔魚、龍蝦、排骨等豐盛的菜肴,我看家里幾個人一天是吃不完的。聽說,早上超市里排了長隊,人們搶購魚、肉、排骨、粽子等。說起來真的很不錯,端午節成了法定節日,人們休假在家,可以吃吃喝喝,可以不用擔心有人來查,非常放松地打打麻將了。
節日本來就是讓勞碌的人生放輕松的,有條件吃喝玩樂,是我們的福氣,但總覺得這樣的節日味太淡薄。
端午節本是傳統節日,按傳統,有吃粽子,掛艾草,喝雄黃酒,還應有賽龍舟,祭祀屈原等活動;而今只剩下了吃粽子,吃粽子時順便雞鴨魚肉地美餐一頓,照常“砌長城”去:似乎與別的日子沒什么兩樣。
節日,應在吃喝玩樂及特定的活動之中寓有某些意義。
比方說春節,互贈自家精心制作的食品(現在都變成買的了,好像是用錢的多少來衡量情誼了,當然覺得人情淡薄了),可以增進親友鄰里的情感;家人要團圓吃團年飯,長輩給小孩壓歲錢,子孫孝順,長輩慈愛,其樂融融,中華文化重人倫的特點表現明顯。傳統春節本來還有趕廟會猜燈謎等文化性娛樂的,現在被看電視取代了;看電視電腦的多了,宅男宅女就多了,人與人之間的集體交流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淡了,人就會感覺更孤獨。
傳統春節本來還有舞獅舞龍之類的,現在民間幾乎看不到了。相似的情況是,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已極少看到了。這是重大缺失。從現代人的角度看,舞獅舞龍賽龍舟是集體體育項目,體現古人重力尚武的精神。賽龍舟我只在電視上見過,但我聽家里的老人們說,解放前我們這一帶,年年端午節都有龍舟賽,都是青壯年上場,因為代表的是宗族,誰都不肯輸那口氣。舞獅舞龍,我們小的時候每年都追著去看,以舞獅為多。舞獅的場面很大,鑼鼓的就有三四人,舞獅每組是兩人,一般會有五六組輪換。一家一戶挨著舞,給人拜年,驅邪。一家舞下來,兩個人就滿頭熱汗,春節天寒,舞獅的人都只須穿單衣。
對比一下現在的年輕人,體力活動太少,體質普遍差。每年大學生入學軍訓,都有在操場上沒站到開幕式結束就有人暈倒的報道。大家都認為是孩子們在學校體育活動太少,卻不知這只是一方面,更深的原因應該是整個社會重智力輕體力、重文輕武、重安樂輕氣概。錄取人才看分數,看論文,看成果;家長生怕孩子曬了太陽,生怕孩子做體力活累了,生怕孩子鍛煉出事故;成人們把體力舒適作為追求的目標。如今的人坐車的時間多,步行的機會少,喝酒聚餐平常事。如此,胖子越來越多,“豆芽菜”也越來越多。這不禁讓人想到六朝時的那些貴族們,生得白白胖胖,連走幾步路都累出汗,別說帶兵去打仗,朝代更替如走馬燈。我們接班人們能接好班嗎?
從什么時候節日變味的?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呢?這是兩個大題目。至少我們應該明白:古人流傳下來的節日活動,可能會有取舍,但要謹慎,不可偏廢。端午節,吃粽子,讓我們享美食,滿足我的口腹之欲;喝雄黃酒,掛艾草,除毒消濕,告訴我們這個時節如何保養身體;祭祀屈原,想古人情懷,激勵我們走向崇高;賽龍舟,看龍舟賽,萬人空巷,重力尚武,不應輸于西班牙的奔牛節吧。這樣,節日的氣氛是不是會濃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