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的第一本書,是汪潔老師的《星空的琴弦:天文學史話》。
從天圓地方,到地心說,日心說,再到宇宙,談歷史,總是難免讓人覺得太無聊,汪老師用一種比較幽默風趣的語言去講解,使得科普讀物看起來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再配上精美的圖片,又一次讓我體會到了星空的浩瀚,生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感慨。面對浩大的宇宙,我們實在是太渺小了。
南國的冬夜,寒意微涼,唯有山風呼嘯不停。晚飯后,走到天臺看星星。一抬眼便能在往常的方位,看到獵戶座,標志性的三星腰帶略暗,被四顆更亮一些的星包圍著。從前,我只認得出北斗七星。后來,才見到了獵戶座,也看到了天狼星。璀璨的星空,總是在吸引著我們啊。
借著這天文學的歷史,汪老師也在無時不刻重復強調科學的內涵。如下面的兩段摘錄:
“否定”這個詞在科學定理上是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口語有很大不同的,科學定理只會被不斷地“修正”,極少極少會被“完全推翻”。
科學是一種人類獲取最可靠知識的方法論。具體來說,這個方法就是通過觀察,提出假設,然后再通過實驗來檢驗這個假設。如果通過檢驗,那么假設就可以上升為在一定適用范圍內成立的科學理論。如果通不過檢驗,那么就要修正假設或者完全推翻重來,繼續通過實驗來檢驗,如此循環往復,直到成為一個科學理論為止。
以及對專業和業余的見解,自然我讀到時是汗顏的:
殊不知人生有多少個四年,并不是只有第一個四年才能學習專業知識的,更不要說許多人在大學中其實也并不怎么聽課,真正學習都是靠自學。
作為一個scientific research的從業者,我想,如何能把自己的research講得有趣,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之前去聽王立銘老師的講座,我滿心期待一場interesting的講座,但是,那天我的注意力被早上無意間打開的一本小說吸引了,最后我根本不知道他講了啥(sorry!)。
我想起以前看到的一本書,講的是主人公看書時會在旁邊放一份自己喜歡的吃食,如果書的魅力能打敗食物的誘惑,那證明這本書是一本很不錯的書。
不過這個對我來說是不成立的,我看書時,邊上必然要放零食水果,否則看著看著就會餓了,要找吃的,不去覓食的話,我的腦子可能都是美食,注意力分散,去覓食的話,要中斷讀書過程,也會讓我很苦惱。所以,我對書的評判是,這本書是否能在兩章內吸引我,非看完不可,如果是可丟棄的書,我一定會扔到一旁,安慰自己,以后再看吧,其實根本不可能再撿起來讀了,哪怕是重新打開,我也會翻幾頁后丟了的。
說了這么多,有些跑題了,其實就是想強調,汪老師的這本書,我居然看完了,還覺得很有趣,真的可以去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