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到杰時, 已是二十七年后。
沒想到會在北京。
更沒有想到童顏已變白首。
我們是兒時的伙伴和朋友,共同在鐵路沿線一個偏遠的西北小鎮、一片貧瘠的鹽堿土地上長大。按北京的說法,我們是發小。
最后一次見面是1989年,那時他已參加工作,在我們的母校當了英語老師,而我還是大三的學生。
1990年我家搬了家,再后來,我也參加了工作,離開了鐵路。我們各自忙碌,成家,生娃,奮斗,考研,留京,闖蕩……
一晃幾十年過去,我們即將步入老年,這期間竟然再沒見過面。
上個月我被一篇才華橫溢的故鄉回憶文章打動,沒想到是兒時的同學寫的,深深被觸動,我也胡亂寫了幾篇回憶故鄉的文章,同學們在朋友圈中傳看,他通過這些文章聯系到我。
也許是緣分,他今年因工作調整,也到了北京。
幾次約著見面,不是我忙就是他忙,約好又錯過,反倒更加想念。也許真是老了,懷舊了,過去的那些事清晰在眼前。
不行,無論如何都要見。
那是一個周末下午,北京的春天,天藍著,風吹著,花開著,我還在加班,晚上他從城里趕過來到我這里會面。
電話聯系幾次,說已上地鐵,約好地鐵口見。撂下電話,我立刻放下手中活關了電腦,開車直奔地鐵口。站在風里等,人一波一波的出,還沒見到他的人。
難道三十年不見面,我沒認出他,錯過啦?
應該不會,我腦子里已浮現出他那張樂呵呵的娃娃臉,想著我倆同桌上課,一起學習,一起玩的情形……
眼巴巴的盯著地鐵出站口,看看表,應該到了。
電動扶梯升起來了,露出來一個人的腦袋,白發,微胖,像他,但,是他嗎?是兒時被我們喊作“小孩兒”的那個小伙伴嗎?
我迎了上去,帶著些許遲疑,我喊出了他的名字。
他也認出了我,兩個人的手拉在一起,我看著他,他看著我,相互仔細端詳著,我透過時光隧道仿佛又看到兒時的他,沒錯,是他!
我們兩個人笑著,說著……說著,又笑著,眼中似乎有了淚滴。
我倆急切地說著話……
我說咱們找個地方吃飯慢慢聊。他說剛從大學同學的聚會處過來,吃的飽飽的,找個安靜的地方喝茶聊天。
我說這里有一家西北菜館,全是家鄉風味,是家非常火爆的店,不行咱去那里。
好,就這么辦!
這個地方果然火,沒有包間。我倆看門口附近一排座位沒人,就坐那里,又是笑又是照相,彼此興奮的像個孩子,好像又回到兒時我倆的狀況,路過的人來來往往,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們,仿佛看見兩個神經病。
“服務員,點菜”,我倆大聲喊。
‘’點菜?這里不能點菜,你們坐的地方是等位區,要吃飯進里面。‘’服務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