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每個人都會面臨非常多的選擇,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個選擇接著一個選擇。在關鍵的時刻做出關鍵的選擇,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每當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去選擇,才不會糾結,才會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什么樣的選擇會更有利于自己呢?是當下有利于自己的選擇好呢,還是從長期看更有利于自己的選擇好呢?在不同的環境下的選擇是否也有不同?選擇的時候哪些因素需要優先考慮?拋開具體的選擇,哪些因素是大部分對于個人的選擇需要考慮的問題?
所有的選在都應該基于一個對外部環境的基本預期上,因此在個人進行選擇前,首先要有一個對外部環境的基本假設。現在有一個和平和快速變革的外部環境,這樣的環境能夠支持個人的長期發展。其次就是要搞清楚個人選擇的標準,就像李笑來老師說的搞清哪些事情對自己來說是重要的,那些事更重要的,哪些是最重要的?這可能要涉及到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可能會導致每個人選擇標準的不同。就好像愿景、使命和價值觀對于企業一樣,馬云說過“做企業的人,你得有使命、愿景和價值觀。這些東西聽起來很虛,但是做企業的時候,你經常會遇到重大選擇。你一旦有了使命、愿景和價值觀,在可以有多種選擇的時候,你的選擇就會變得簡單”。人在面臨的選擇的時候也和企業一樣,一個人也需要有自己的愿景、使命和價值觀,這樣面臨紛繁復雜的選擇的時候,才能很容易的并且堅定的做出自己的選擇,并且會一直堅持下去,這點非常重要。
在《愛麗絲夢游仙境里》,愛麗絲遇到了岔路口,訊問柴郡貓她要選擇哪條路,柴郡貓問愛麗絲她要去哪里?愛麗絲說她也不知道要去哪里。柴郡貓回答道那不論選擇哪條路都一樣。對個人來說也一樣,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方,那么當面臨選擇的時候就會非常糾結,因為可能很多條路現在看起來對你都有利,你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有兩個好處,一個是面臨選擇時就有了標準,去找哪條路能更快的到達自己要去的地方,還有一個好處是戒掉自己的貪心,可能每條路的盡頭都有美景,但是你不能哪兒都想要去。選擇就意味著放棄,選擇了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意味著放棄了很多其他的可能性,后者可能就是很多人每當面臨選擇的時候猶豫和糾結的原因吧。
因此要能夠在面臨選擇時不糾結,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需要建立和持續發展自己人生的愿景、使命和價值觀。這樣在做選擇的時候才能避免糾結,在做完選擇后才能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實現我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