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拆書記錄#整理出不曾被發現的“時間”

【自我介紹】

我是迪之,是拆書幫小蠻腰分舵的拆書家,目前擔任分舵會員發展長老。同時也是一個進行中的斜杠青年,除了拆書,我還在寫作、簡筆畫等方面努力成長著。在讀過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后認識拆書幫,然后通過微信公眾號找到我們廣州小蠻腰分舵大家庭。

【圖書介紹】

《哪有沒有時間這回事》作者紀元,著名社群“早起的鳥兒”發起人。這是一本適用于當今碎片化時代的個人時間管理書籍,推薦它是因為它比市面上其他的時間管理類書籍文字更接地氣,語言口語生活化,就像朋友的對話,而方法容易執行運用,還有一個大特點——針對碎片時間的管理有很實用的方法。書中還提供了大量的時間管理的表格,供讀者,尤其是時間管理的初學者運用。讀過這本書,我們將在時間管理,尤其是碎片時間管理有很大的收獲,比如我,在3月使用這本書的一些方法就曾經堅持了一個月早起。


《哪有沒有時間這回事》

【引入提問】

請大家先回憶一下,平時在遭遇很多事情,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你是怎么安排時間的?

小伙伴1:列清單羅列事物輕重,記錄到手機app番茄土豆里面,按照番茄完成

小伙伴2:遭遇很多事情的時候,先把最急的事情處理完。然后再做簡單的事情。做起來有難度的事情留在最后

小伙伴3:記錄在手賬本上,按照重要程度規劃今天和明天待辦,和固定日程

大家都非常棒,相似的地方是,大家有提到緊急程度排相互順序,列清單等。那么我們今天來看看《哪有沒有時間這回事》這本書里面,作者又是怎么寫的呢?

說起“時間管理”,大家可能想起的是密密麻麻的時間計劃表,看到這樣幾乎沒有縫隙的安排表,很多人會覺得壓力山大。實際上時間管理并不是那么恐怖,也可以很簡單,很輕松。請大家花2分鐘時間來閱讀片段1。

【R1,閱讀片段】

把碎片一張張翻過來,正面朝上

一天中,每件事情都是一塊碎片,就像一塊塊拼圖組成了完整的一天。剛開始著手整理碎片時,你有必要先花點時間把每件事情“翻”過來看看,讓它們“正面朝上”,一覽無余地呈現在面前。之后在每天的“拼圖”練習中不斷地熟悉它們,做到爛熟于胸。當你對一天中的每塊碎片都心中有數時,效率和掌控感也就來了。

下圖中所列的是我的日常事務。


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樣,這里列出我的日常事務,僅是為了拓展大家對日常事務的理解。接下來,請你也列出自己一天中的事務。

首先,請列出那些你每天都做的事情以及每周會做兩三次的事情,除了已經在做的,還可以列一些你希望自己做到的,所有這些事情都是你每天相對固定的必須會做的事情。

不用擔心以后的變動,寫的時候你只需要思考未來三個月就足夠了,不必期待列出來的事情可以管一輩子。推薦你按照一天的時間順序來思考,但不需要寫具體的時間點,只列事情即可。

【I?拆書家講解引導】

大家都玩過拼圖,在拼之前都需要把每一片翻過來看看,對每一片都了解后才能拼得快、拼得好。其實我們的每天也像是在拼圖,各種事務組合在一起,也就拼成一天。要想做好“每天”這個拼圖,首先需要把每個“碎片”——即每個日常事項看清楚。片段中教我們列出“日常事務”清單,有幾點需要關注:1、列出頻率高的事項——即要列出每天都做的事及每周會做兩三次的事。2、可以列希望自己做到的事。3、不需要寫具體時間點,只列出事情即可。非常簡單易懂。

這個片段講的方法讓我有種重新認識時間的感覺。我通常是不做什么時間規劃的,通常都是事情來了,根據緊急程度來處理事情。當我某段時間很忙時,我也會做時間規劃安排。但是我的方法可以說很“盲目”,我就是拿起一張紙,在紙上列出時間段,然后把事項一一填進去。這樣從時間順序的安排,一方面很容易漏掉部分事項,另一方面經常發生對某些事項用時的預估錯誤,導致超過了安排時間還沒有完成,造成挫敗感,也就無法繼續執行下去了。而片段的方法,則是從事務出發,先撇開時間,搞清楚事項,再進行安排,對于事情的完成有很好的作用,對人的心里壓力也降低。

【A拆為己有】

好的,接下來請大家按照片段1中講到的方法,用5分鐘時間列出你的日常事項。完成后請po出來分享給大家。


小伙伴1


小伙伴2

大家已經按照片段1教給我們的方法里的出了自己的日常事項,也就是把“拼圖”一張張翻起來看了,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拼好這幅圖”,將每個事項“拼好”,請大家用3分鐘時間閱讀片段2。

【R2閱讀片段】

把一天劃分成若干時間段

在列“日常事務”時,我建議按照一天的時間順序來思考,但不要寫具體的時間點。因為在碎片整理程序的第一個步驟里,我們的任務是吧所有的拼圖碎片都翻過來看一遍,而在接下來的第二個步驟中,我們才開始正式拼,也就是把一天中的事情進行安排。我們已經知道,一旦開始思考時間點,我們就在傾向于使用嚴苛的方式來安排一天,這不可取。所以在規劃每天時,應該用“時間段”來劃分。來看一個例子,把一天分成了9個時間段。


這9個時間段并不是隨意劃分的,而是在詳細審視了時間、地點、物品、環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狀態后確定下來的。這6個要素決定了某一時間段內適合做哪些事情,不適合做哪些事情。

以我的“晨間”時間段為例,這段時間我在家,沒有人打擾,天黑,周圍很靜,我剛起床,身體尚未舒展,精神也未完全興奮,所以我給自己安排的是鍛煉之類的事情“熱身”;而接下來,我的家人起床了,我們一起吃早餐,這時就進入了“早間”時間段,我自己的事情必須擱置,這段時間我最主要的任務是和家人互動,開心地過好早上。

【I?拆書家講解引導】

片段2是關于如何安排日常事項,有兩個重點我們必須關注:一、不要用嚴苛的方式將一天的事情安排地密密麻麻,而要運用“時間段”來規劃每天。就像片段中的作者的例子和那幅日程圖,作者并不是以傳統的24小時時間表來將事務規劃得嚴密的,而是運用一段段“時間段”來安排。時間段指的是在某一段同質性的時間,比如這段時間你會固定在某個地方,或者周圍的環境基本不變等。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其彈性,時間段間有足夠的空隙,可以應對一些突發的額外的事情,而且不必受到嚴苛的安排的壓力,在完成事務上更有成就感。二、時間段的劃分并非隨意,而是根據“時間、地點、物品、環境、他人、自己的身心狀態”6個要素來決定的。時間、地點、環境這3個要素大家比較好理解,那么我來擴充理解一下物品、他人和自己身心狀態。1、物品:主要指做某件事所具備的設備條件,包括辦公設備、網絡狀態、通訊設備、文具設備或者某些必須的特殊用品,比如練吉他,吉他就屬于這個事情的必須設備;2、他人:包括但不限家人、小孩、朋友、領導、同事等;3、身心狀態:包括有身體狀態、精神狀態、專注力、學習力等。根據這6個要素,我簡要分析了片段2中作者的時間段分析:


根據這6個要素的分析,作者安排了這段時間是做鍛煉之類的事情“熱身”。而之后,隨著家人起床,“他人”這個因素發生改變,作者就調整了事項,將接下來的“早間”時間安排為“和家人互動,共進早餐”。

剛才舉例了作者用6要素來劃分“時間段”,進而安排日常事務。接下來再給大家舉一個日常上班的例子。

小Y時某IT公司員工,公司實行彈性工作制,上午員工最遲10點到公司,小Y就是如此。公司中午12點開始午休,那么從10點到12點這兩個小時,就是一個時間段,我們分析一下這個時間段內留個元素的特點。


當我們界定了這樣一個時間段并分析它的特點后,再對小Y的工作任務稍微做分類就會發現這個時間段有些工作比較適合,有些不適合,而還能發現一些優化和提高這個時間段的具體措施。比如,這個時間段干擾較多,不適合做需要深度思考和高效產出的事情。若小Y的手頭工作已完成,可以主動發起對自己有利的會議和討論,并主動向領導匯報,這樣可以從被打擾的狀態擺脫出來,使自己專注時間比例提高。

當然,有小伙伴可能覺得每個時間段都要這樣分析過于繁瑣。的確在一開始做這些的時候會比較費時間,但是這樣做,一來可以提高自己某個時間段運用得精準度,二來形成習慣后可以提升自己對某時間段的把控熟悉度,當出現事項改變時,可以有較快的調整。這樣對我們整體的時間安排都是有好處的。

【A拆為己用】

接下來,請大家嘗試著用這6個要素來分析我給出的一個特定時間段。分析的背景如下:小A是個工作了2年的女生,每天需要搭乘半小時地鐵到公司,一般她吃完早餐后出發,地鐵很擁擠,網絡信號一般,比較吵雜。請大家用“時間、地點、物品、環境、他人、自己的身心狀態”6個要素來分析一下小A搭地鐵上班這個時間段。分析完以后,可以嘗試的安排事務。小A有幾個日常事務想要完成,分別是:看專業書,用百詞斬APP學英語單詞,回復公司的郵件,看綜藝節目,打電話給家鄉的父母。各位用5分鐘時間分析“搭地鐵”這半小時的“時間段”。


小伙伴1


小伙伴2

那么剛才我們是試著分析小A的通勤時間段,接下來我們應用在自己身上,分析用6要素分析 一下我們每天上班的通勤時間有什么特點?可以適合安排什么事?


小伙伴1


小伙伴2

【總結】

通過片段1-2的知識,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套時間規劃流程:

1、列日常事務清單;

2、劃分適合自己的時間段;

3、用六要素分析時間段;

4、將事項放入時間段中。

【A2】

現在我們綜合運用一下片段1-2講到的知識:明天就是中秋佳節了,大家都有3天的假期。在3天里面你希望既能放松休息,又能持續充電增值自己,同時兼顧家人愛人,過一個和和美美的中秋節。請運用今晚的兩個片段,按照我們規劃的流程四步走,安排一下未來3天你的行程。

我們再次重復這個流程:1、列出3天里面的日常事務和想要做的事情;2、劃分適合自己的時間段;3、用六要素分析時間段;4、將事項放進時間段中。

請大家在3天內完成這個作業。

非常感謝大家的參與!“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歡迎繼續參加小蠻腰分舵線上線下拆書活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