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緒管理力
孩子從出生后就開始有情緒表現了,新生兒有時哭,有時很安靜,有時會四肢蹬動,而且讓我們很意想不到的是,新生兒的情緒反應已經可以初步分化了。有情緒專家研究表明,新生兒就擁有了5種不同的情緒,有驚奇、傷心、厭惡、初步的微笑和興趣。各位爸爸媽媽可以回想一下,自家的寶寶在嬰兒期的時候,是如何去表達自己不同的情緒體驗的。但是,幼兒最初的這種情緒反應大多是先天性的,是一種遺傳本能,與幼兒自身的生理需求是否滿足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這些是初步的原始情緒反應。
其實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個社會人,在社會環境中,和成人相互交往,互動,這些都促進著孩子情緒的社會化。所以到了出生后的第二年,孩子會出現更加高級更加社會性的情緒反應,比如難為情、驕傲、愧疚、嫉妒。我們管這類的情緒叫做自我意識情緒,也就是和自我評價相聯系的情緒。
在一項研究中,父母讓3歲的孩子分別解決簡單和復雜的問題,結果顯示,孩子在順利解決了相對復雜的問題后,會表現出快樂,但是如果當題目較為簡單,孩子卻沒有解答出來時,會表現出羞愧。這個時候,幼兒的自我情緒體驗,是依賴于外部認知的,也就是父母、老師的評價。如果孩子做了一件事,受到家長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孩子會體驗到驕傲,快樂。反之,如果做了一件事,家長和老師對孩子進行批評斥責,孩子就會體驗到羞恥感。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孩子自我意識情緒的發展是孩子道德發展的基礎。孩子會根據外界的反饋,體驗到不同的情緒感受,從而影響到自身的行為。
除了自我意識情緒的發展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情緒能力,就是對他人情緒的理解。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們身邊的同事朋友,每個人的情緒理解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好像情緒感受力特別強,非常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感受,當別人心情不好的時候,能給予恰到好處的安慰。可是,有的人,好像在情感方面有些木訥,看到別人傷心難過,也很少表示關心。我們可想而知,這兩類人在人際關系、人際交往方面獲得的成就肯定是不一樣的。
我們說的這種對于他人情緒的理解力也是從幼兒時期就開始發展的。2-3歲的兒童就能夠認識到情緒與愿望滿足之間的關系了,知道一個人愿望達成后,會感到高興,反之,愿望落空的時候,會體驗到難過和傷心。
孩子到了4-5的時候,可以通過他人的動作來推斷出一個人是否快樂、生氣或者悲傷。也能夠正確判斷出許多基本情緒產生的原因。比如說幼兒園里一個小朋友哭了,孩子可以明白是因為那個小朋友的玩具被搶走了,所以他傷心的哭了。
孩子還能夠認識到人的不同情緒,會帶來不同的行為表現。比如說一個高興的孩子會更愿意將自己的玩具和大家分享,一個正氣鼓鼓的小朋友,可能不愿意分享他的玩具,甚至會產生一些攻擊行為。
我們人類還有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情緒能力,叫做移情,就是我們不僅能觀察到他人的情緒反應,還能夠體驗到和他人相似的情緒反應,這是復雜的認知和感受相融合的過程。移情能力在孩子1歲左右就出現了,當孩子看到別人痛苦的時候,可能會停下哭鬧,去想辦法安慰別人。在孩子年齡比較小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過孩子通過擁抱的方式去安慰難過的小伙伴。
再大一點兒的孩子,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更多會依賴語言表達去安慰周圍人。隨著精準觀察他人情緒的能力和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在小學階段,孩子的移情會有明顯的發展。
如果我問各位家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讓你非常棘手的情況都有哪些,我想孩子哭鬧肯定會上榜。特別是當孩子哭鬧不止或者是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就更令家長們頭疼了。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越是讓孩子別哭,他哭的越起勁,可能勸著勸著,父母也著急了,反而斥責孩子兩句。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里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也是孩子希望我們看到的,希望父母們能夠理解他沒能表達出來的內心感受。
孩子委屈、不舒服、寂寞的時候都可能會哭,他希望得到是父母的安慰、同情、關心。但這并不意味著,孩子一哭我們就什么都依著他。看到孩子的感受,和慣著孩子是不一樣的。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說:“別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了解他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給孩子情感的反饋。對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我們可以在給予孩子情感反饋后,慢慢解釋給孩子聽,告訴他為什么父母不能允許他這么做。
從孩子哭鬧這個例子,我是想告訴給家長,理解孩子的情緒,需要我們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情緒行為是外在表現,這些表現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孩子不會表達的情感需求,這個情感需求才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我們在理解孩子情感需求的過程中,還要引導孩子學習自己表達出來,把我們所理解的反饋給孩子,問問孩子是這樣嗎?媽媽理解的對嗎?
其實孩子在言語化情緒的這個過程,已經能夠起到舒緩情緒的作用了。這也是培養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第一點,培養孩子表達情緒的能力,這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學習任務。
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會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
第一階段:通過哭或者動作來表達
第二階段:通過語言來表達并且能夠說出原因
第三階段:能夠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
幫助孩子給情緒命名并說出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當孩子能夠用語言表達代替行為表達時,情緒管理就出現了。比如,過去生氣了孩子會把玩具扔掉,現在他可能會說,“我生氣了,總也拼不好。”
命名情緒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將情緒語言化,還能夠讓孩子更加善解人意。在家里其他人或者孩子的朋友產生各種情緒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做這樣的練習。比如問孩子,妹妹不太高興,發生了什么事情嗎?” “爸爸今天晚飯的時候發脾氣了,是什么讓他這么生氣啊?”在晚上親子閱讀的時候,你也可以停下來,問問孩子書中的主人公現在是什么樣的情緒,以及他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
第二點,是和孩子討論如何緩和當前情緒并進行練習。首先當孩子生氣的時候,沒有發脾氣,而是用語言表達出來了,這樣的進步非常值得你的鼓勵,你需要及時認可孩子為此做出的努力。孩子接下來面臨的難題是,他們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做才能夠控制和緩解各種正面和負面的情緒。所以和孩子討論如何緩和當前情緒并進行練習是關鍵。
比如,看動畫片或者讀繪本的時候,你可以問孩子,“小兔子很害怕,有什么能讓它不那么害怕嗎?”或者是,“豆豆的玩具被搶走了,她看起來很傷心,有沒有什么方法讓她不那么難過?”
當家庭成員或者孩子自己有各種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你因為沒能學會游泳而感到很沮喪,你看起來很難過,你能想到做什么事情能讓你開心一些嗎?” ??
通過這樣的方式,鼓勵幼兒根據他們已經掌握的方法和當下的情境去思考和練習如何緩和激烈的情緒,特別是當別人也有情緒的時候,如何與對方溝通交流并安撫對方。慢慢地,我們會發現,孩子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會增強,并能夠換位思考,成為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
接下來,第三點,是爸爸媽媽們需要以身作則。幼兒學會調整自身情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觀察和學習的過程,所以成人也需要為孩子樹立榜樣,如果我們在家里經常暴跳如雷,隨意發脾氣,又如何引導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而且家長的行為表現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影響著孩子的移情能力。還記得嗎,我們在第一部分講到的移情能力,也就是是否能夠體驗到他人的情緒反應。如果父母對于孩子的需求很敏感,鼓勵孩子積極克服消極情緒體驗,鼓勵孩子去理解他人的感受,會是孩子長大后具有非常好的移情能力,更能理解同情他人。反之,如果是以懲罰為主的家庭教育,家長忽略孩子的情緒感受,那么孩子長大后很難對別人表示出關心,甚至是出現憤怒和攻擊的行為。
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們剛剛說的3個要點
第一,幫助孩子給情緒命名并說出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
第二點,是和孩子討論如何緩和當前情緒并進行練習;
第三點,爸爸媽媽們需要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