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一段視頻在朋友圈里很“火”:一位小學生飽含深情地朗讀《劉胡蘭》,在讀到劉胡蘭被鍘死時,情緒激動語調中帶著哭腔。這也引來了周圍同學的哄堂大笑。
講真,我本來被這小孩帶入感極強的朗誦感染了,情緒悲壯而傷感——不料這一通大笑又猝不及防地把我拉回了現實:我也可笑地笑了!但隨即眼淚在我眼眶里打起了轉,莫名地心疼起那個認真地孩子,也為那些笑作一團的孩子們難過起來......
我不知道發布者的初衷是奔著搞笑去的還是奔著對孩子的尊重和佩服來的,但畫面里的反差太大:一本正經的嚴肅,配上了茫然無知的嘲笑!
這讓我想起當年在放映《南京!南京!》的時候,有許多年輕人在影院大笑。雖然這種行為招來了很多人的不解甚至討伐,但最終還是不來了之了。因為什么?因為歸根到底是我們的教育缺失了。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關于歷史的傳承和對國家的責任意識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視野太久。
對于現在的孩子,他們根本無法理解“貧窮”“苦難”“顛沛流離”這些詞,因為他們一出生就衣食無憂。他們根本不知道“劉胡蘭”“王二小”“董存瑞”“小蘿卜頭”是誰,因為他們的父母不會向他們提起,課本中也鮮有出現。
即使是假期父母帶孩子出去“長見識”,會毫不猶豫地去參加藝術展覽、參觀博物館,卻很少有父母會帶孩子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事實上這樣的基地也是很少的),除非是學校組織。但學校的組織力量是有限的,加上現在獨生子女普遍比較嬌慣,出于安全考慮學校一般很少組織大型的出外觀摩活動。
所以,孩子們對“革命先輩”的印象,只局限在有限的幾篇課文中,而她們的生活畢竟是安逸快樂美好的。那些小英雄離他們太遙遠,遠的讓他們懷疑他們是不是僅僅是某個故事里的人物而已。所以當影院里播放我們認為讓人窒息的苦難時,我們的年輕人卻發出來淺薄的笑聲。
不是我們年輕的一代不懂事,而是我們全社會集體蒙住了他們的眼睛。我們的父母只向孩子呈現美的好的,給予了他們盡可能多的呵護,讓他們只追逐個人價值的最大化,卻刻意隱藏起了灰暗和艱辛。所以他們的抗挫力太單薄。不然,怎么會有中學生乃至大學生動不動因為和別人的一點小摩擦就抑郁自殘自殺的事件頻繁發生?
每次聽到或看到學生自殘甚至自殺的極端行為的報道時,我就會為我們當下的教育感到悲哀,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年輕一代能擔負起時代的責任,可是我們如何把責任交給連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的一代呢?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何談愛國?
什么是愛?愛是讓他知道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愛是讓他明白一個人要”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愛是引領,讓他成為一個有厚重人格的人;愛是讓他成為一個有愛有責任的人。
什么是愛國?我認為,愛國先從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開始,從對真實歷史的尊重和傳承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