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著孩子回家過年的這一天很多人盼了很久。
我抱著對周圍充滿無限好奇和陌生感的兒子走下車,老公和父親在后面拿行李,母親見著她日思夜想的小外孫笑著說讓她抱抱,眼角的淚水打轉后還是流到臉頰兩旁,然后瞬間被母親拭去。兒子聽不懂老家的方言加上突然見到那么多的陌生面孔顯得有些害怕,小手緊緊摟住我的脖子,小臉貼著我,嘴里嘟噥著找媽媽。我耐心地給兒子介紹著家里的每一位親人:“這是媽媽的媽媽,寶貝叫外婆……”,而一天后小家伙開始和姐姐家孩子搶東西吃,鬧著找雯姐姐,已經可以和外婆躲貓貓了,適應能力超乎我的想象。
“這次來過了十五再走嘛” 母親近乎是在央求,見我只笑不答的態度,母親又說:“若是能過完十五再走就好了”。我轉移話題指著即將出鍋的梅菜扣肉說:“媽,這肉要切多厚才好吃,這次我一定要學會,我都想吃很長很長時間了……”。
我有至少10個年頭沒在家過元宵節的記錄,每年都在刷新記錄,春節甚是期盼,我卻最愛元宵節。說起元宵節,去看過長沙別具一格的燈會,青島特有的糖球會亦去過多次,雖然對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的場景印象深刻,但卻特別留戀家鄉的元宵節,興許這是戀家所致。
與北方相比之下,它更像個小鎮。普安小城縣名寓“普天之下,蕓蕓眾生,平安生息”之意,地處南北盤江分水嶺地帶,云貴交界處,氣候宜人。所以正月里當北方大多還是千里冰封之時,小城已是柳新淡綠,花兒綻放,爛漫紛披,五色雜陳。
元宵節,湯圓自然是少不了的,母親做的湯圓從糯米的挑選到餡兒的制作都很講究。做到了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光是聞聞那味兒就垂涎三尺,要是能吃上一口,那才叫一個美!
印象中,特別是十五這天,春風尤為肆虐。這天一早,小販就挑著各色各樣的花燈開始吆喝賣燈,從街頭到巷尾。這種花燈和常見的花燈不一樣,確切地說應該叫天燈,是為先人點的,需要掛在先人的墓碑前,意為給先人照亮天路的,這個風俗不知從何時開始但一直沿襲至今,就跟吃元宵一樣必不可少。這項儀式通常在吃過晚飯后,夜幕降臨之前準備好花燈、祭祀的飯菜、香、鞭炮、蠟燭、煙酒、糖果、水果等,全家老小趕到山上的墳頭先人墓碑前磕頭祭祀點燈,有的人家墳頭比較遠的還要提前出發,有的人家還要點好幾個山頭,沒有車路的當然還得走山路。我隨父親走過幾回山路,那些年雖然沒有路燈,上山下山,人來人往的讓狹窄的山路顯得更窄,如果不小心避讓撞上就是常事了,那場景可與趕集媲美。
花燈是由硬紙板、彩紙和竹簽做的,小有講究,之前都是家家戶戶自己做,現在大家工作忙了特別是年輕人閑麻煩大都是買成品。大伯是位心靈手巧的人,門前院后養花種樹的裝扮得跟公園似的,每年的花燈都是他親自動手做,我總是迫不及待地等著看竹簽在大伯手里一會就變成了圓的方的形狀,硬紙板用來做燈座以放蠟燭,各色的彩紙剪好形狀后固定在竹簽做的燈框上,上下交接的地方有各式的花邊裝飾,燈面上用剪紙裝飾寓意豐富,諸如連年有魚、五谷豐登一類,特別精致,那場面甚是懷念,想必大伯如今是帶著孫子孫女的一起做。花燈在山上亮起的時候天已經全黑了,抬頭四處都可以看到亮起的花燈,因為大多在半山腰,點點星火,連在一起好似天街路燈,蔓延至天邊與繁星相輝映為先輩們照亮遠方的路,加上明月飛升,鞭炮齊鳴,煙火流螢,真是熱鬧非凡。
想如今,童心仍在,光陰如梭容顏改,不空感慨卻多少有些無奈。
母親終究是母親,她明白女兒的心思,而做兒女的又怎么能不懂她老人家的心意。我不敢給母親許諾,但在心里默默說:下次一定要盡量。朋友都笑話我說:別帶著孩子瞎折騰了,那么遠。我說:世界再大,我要回家。
寫于201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