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書最重要的是理解書中的觀點,并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今天我要說的是“引爆點”。
這本書前兩年很火,但遺憾的是身邊很多人卻沒讀過。本書的案例拖沓得令人發指,但對流行的理解卻值得再三學習。
《引爆點》傳遞的一個核心思想是:能否發起或斬斷流行很多時候取決于一些微小的因素。這些微小的因素能夠影響世界。
讀此書之前,大部分人不理解流行的奧秘,他們認為流行是抽象的、不可把握琢磨的。而作者卻提出了理解流行的新方法:在特定的環境下,通過個別人物(聯系員、內行和推銷員 )傳遞具有附著力的信息,會創造流行潮。
為了使這個觀點更有說服力,他分析了一系列的案例來援證。接下來,請大家帶著這兩個問題來看此文:
1、為什么有些觀念、行為和產品能流行起來而其他的卻不能?
2、要想有目的地發起流行并讓流行變得具備積極作用,我們究竟有什么好辦法?
一、引爆點
引爆點是質變來臨前的關鍵一點,就像沸點和臨界點。所有的流行潮都有一個引爆點。
二、流行潮的特征
1、傳染性。即觀念、產品、信息和行為方式,都會像病毒一樣傳播和流行。
2、 流行都是由微小的改變引起的巨大效果
3、往往是突發式的劇變
三、 流行三法則
引爆一種流行病并不是只有一種途徑。流行病爆發需要三個條件:能傳播傳染病病原體的人、病原體本身和其發生作用所需的環境。
當一種流行病爆發時,三個條件就失去了平衡。疫情被引爆,是因為一些事情的發生讓其中一個甚至兩三個條件發生了變化。
作者這三個變化條件稱為: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因素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
四、 個別人物法則
社會中存在個別能發起流行浪潮的特殊人物,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到這些特殊人物。
(一)聯系員
聯系員是社會的黏合劑,他有著超強的原始信息的傳播能力,是社交能力很強、結識人脈很廣的人。
神奇的六步分離法
20世紀60年代后期,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萊姆搞到了160位*市居民的姓名,給他們每人都寄出一封連鎖信,信中附有一位*州特定股票經紀人的姓名和地址信息。他在信中要求每個人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寫在信封上,然后再把它寄給離這位經紀人最近的熟人結果發現,大多數連鎖信經過了五六個人之后最終到達股票經紀人處。而在最后一個環節,一半的信件都是經過三個人(雅各布斯先生、布朗先生、瓊斯先生)之手送到經紀人手里的。
六步分離理論并不是說所分離的步數是等量的,而是證明每一個人都是通過幾個個別人物與外部世界聯系起來,作者認為那幾個個別人物就是聯系員。
(二)內行
內行是數據庫,他們掌握信息、提供信息,秉承著樂于助人的精神無私地將信息分享出去,是令人信服的專家。
(三)推銷員
推銷員擅長說服他人,對客戶提出的消極看法總能給予充分高質量的答復。而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一個人或一件事具有說服他人的能力?
1、小事情顯然和大事情一樣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耳機研究中,那篇社論對于不晃動頭部的學生沒多少說服力,但一旦上下點頭,社論發揮了巨大的說服作用。馬倫認為一個人支持某個政治家的微小信號通常無關緊要,但當這種信號以特殊的、人們毫無防備的方式出現時,它就會突然間產生很大作用。
2、非文字性暗示與文字性暗示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我們在講話時,微妙的周邊環境可能比談到的內容更重要。觀察事物時伴以簡單的身體運動能對我們的感受和思維產生巨大影響。就像詹寧斯并非有意要在他的新聞播音中注入各種親里根信息的,而在耳機研究中也說明“如果電視廣告的畫面能使觀眾的頭部反復垂直運動,這則廣告就會非常見效?!?/p>
3、說服工作往往是通過大家微妙的方式發揮作用的
如果問那些點頭的同學為什么愿意大幅度提高學費,不會有誰回答這是因為聽社論時他在不斷點頭。他們可能會說社論特別有見解。觀看美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的里根投票者也絕不會說,是因為詹寧斯每次在提到里根總統時都會微笑。他們會說是喜歡里根推行的政策。他們會把自己的態度歸因于一些顯而易見、合乎邏輯的理由,絕不會想到自己的決定竟會受到新聞播音員一個微笑或一次點頭這類隨意的而且似乎是毫無意義的動作的誘導。
我們不能把注意力僅僅停留在推銷員的口才上,應該關注那些微妙、隱蔽以及沒有付諸于語言的東西。
該法則的運用啟示:
本章最重要的就是給出了聯系員、內行、推銷員這三中人物的定義,我們身邊通常有著這種有魔法的人,但是我們卻沒有把他和某一種流行行為聯系起來。該觀點引導我們在推廣中,著力于去尋找、或者充當這些特殊人物。在推銷員這一篇章中,作者還探索了為什么這類人有如此強大的說服能力。推銷員的語言技巧可以學習,而情緒、動作、神情等非語言性的東西也是我們要注意的。
五、附著力因素法則
個別人物法則認為,發起流行浪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信息傳播者的性格特點。但是,所有那些實例中,作者都把消息視為本身就會傳播的東西。
而實際上,信息的內容也非常重要。一則信息成功的具體因素就在于其“附著”性。它能決定一則信息如飯菜、電影、產品,是否令人難忘,是否能促成變化,激發人們采取行動。《芝麻街》節目把木偶放在H-U-G后面,把大鳥和成年人放在一起,就能讓電視上的內容令人難忘。旺德曼把一個小小的金盒子放在廣告的左下角配以電視廣告互動就能讓觀眾動起來。
人們生活里充斥著各種廣告和信息,在廣告業這種信息過量現象被稱為“信息混雜”,這種信息混雜現象使得任何一則信息都越來越難產生附著力。而排斥和接受之間,能夠風行起來和不能風行起來之間的差距,有時候比人們表面上看到的更小。 在適當情況下,總是存在一種簡單的信息包裝方法,使信息變得令人難以抗拒。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找到這種包裝。
該法則的運用啟示:
要制造流行,需要創造難以忘記的傳播內容,而這些內容的創造其實只需要一點細微的調整。芝麻街和藍狗線索給我們的啟示是找到用戶最關注的點或者改變事情的發生順序, 金盒子給我們的啟示是互動營銷,讓用戶有參與感。
六、環境威力法則I
流行潮同其發生的條件、時間、地點等密切相關。環境威力法則的意義在于我們對于環境的改變不只是敏感,而是極度敏感。外部環境的一個微小變化,都能決定它流行或者不流行。
“破窗”理論認為:如果一個窗戶被打破了, 過了很久也沒有人來把它修好,行人就會以此推斷,這是個沒人關心、沒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會有更多的窗戶被打破。該理論延伸出來的犯罪流行潮理論認為,犯罪是可以傳染的,就像時裝潮流一樣,它可以由一扇碎玻璃窗蔓延到整個社會。
這種流行潮的引爆點不是某個人而是所處環境的某個特征。環境威力法則認為,小事不能忽略。要制止犯罪,無須先解決大問題,你只需要清洗掉那些涂鴉,拘捕那些逃票者即可。遏制犯罪現象盛行的轉折點既簡單又直接。
這里作者敘述了一個有趣的監獄實驗。讓正常的人分別扮演囚犯和獄警生活在模擬真實監獄的環境里,結果獄警變得越來越殘暴、囚犯變得越來越壓抑。有某些時候、 在某些地方、某種條件下,一個人的天性會蕩然無存。
我們通常有著對性格方面的錯誤認識,即認為它具有一致性,心理學家把這種傾向稱作基本歸因錯誤。是指在解讀別人的行為時,人們總是愛犯一種錯誤: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體情形和環境因素。
我們總是傾向于從人的性情一面而不是從環境的一面尋找答案。我們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對于人際暗示比環境暗示要敏感。基本歸因錯誤還使得世界變得簡單、好理解。
該法則的運用啟示:
創造流行中,我們需要認識到人們對環境極度的敏感,僅僅改變人們身邊環境中的某些細枝末節,就能夠有力地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但在我個人看來,實體的環境可以創造,而流行潮的環境略顯抽象,我們只能最大限度地考慮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盡力去我們所想營造的氛圍。 ? ? ?這一法則主要是讓我們對環境的威力有更深刻的認知。另外,破窗理論也告訴我們規范秩序的重要性,哪怕是輕微的犯罪,如果沒有人制止,別人就會認為是可行的,該罪行還會愈演愈烈。
七、環境威力法則II :150,一個神奇的數字
思想或觀念的傳播可以通過無數小型的、組織嚴密的群體來實現。而想要發起什么潮流,要達到可以流行的程度,什么規模的“群體”才最有效呢?它是150規則。人的社交容量就約在150人,同一個人最多與150個人維持社交關系,超過這個數字,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將群體人數控制在150人之內,人們會因為來自同伴的壓力和整體的互動記憶而變成更加一致高效。
本法則的運用啟示:
信息的傳播可以通過一個個小的群體實現,150是一個引爆點。如果超過了,群體統一觀念、一致行動的能力就會出現結構上的障礙。如果我們算在貧窮的社區創建學校以成功地反擊周圍街區的道德敗壞,150法則告訴我們,最好先多建幾個小一點的學校,而不是一個或兩個大規模學校。150法則還告訴我們,教堂的召集人、社交俱樂部的成員,或者任何一個團體活動的組織者,如果指望大眾與你懷有共同的理想,尤其必須認識到追求大規模的危險性??缭?50這個數字似乎只意味著一個小小的變化, 而實際上它產生的結果卻與之前有天壤之別。
本書還剖析一些現象,如謠言的傳播、青少年的與世隔絕、自殺和吸煙流行潮以及網絡是否替代了聯系員角色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
作者給予我們一個全新的看待流行的角度,把原本對于我們來說是抽象的東西具象化了,可以說讓我們理解了流行的原理。有人評論說:書中并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實際去操作,但事實上創造流行真的有統一實踐的操作步驟嗎?
這書究竟有沒有用,哪里有用,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