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以為我已經看了這本書當小碧跟我推薦的時候,后面才發現我沒有看過。于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結果,才發現,里面很多的感觸直撞內心深處,好像看了這么多本書,類似的這樣的書還是第一次看,覺得對自己的生活以及夢想更加的有影響了。所以我想著一定要寫一篇文章來表達我對這本書的喜愛,雖然我知道我的文字可能有時候表達不出來我內心想要表達的感受,但是盡我所能吧。
故事的開篇就非常有新意,主人公哈羅德收到一封很久未聯系的以前的一個同事奎妮的信件,信里說她得了癌癥,可能馬上要去世了,所以寫這個信來跟他告別。于是,哈羅德想要給她回一封信,信寫好之后,他就去郵筒寄,可是走到第一個郵筒的時候他覺得就那么寥寥的幾句話不足以表達他對她的關心,于是繼續走下去,就這樣他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了一個加油站,然后加油站的小姑娘說自己的姑姑也是得了癌癥,但是她告訴哈羅德要有信仰,這樣他的朋友才會堅持下來跟癌癥抗戰。哈羅德得到這個女孩的啟示之后,立即下定決心要走路到奎妮所在的城市!在這之前,哈羅德沒有任何的準備,沒帶手機,沒帶地圖,沒帶行李,甚至連鞋子都是他經常穿的帆布鞋!于是,他寫了一封信告訴奎妮,他要走路過來,要她一定等著他!
然后就是圍繞哈羅德這一路上的故事展開來,慢慢的很多塵封在記憶深處的回憶慢慢的浮出來,哈羅德跟妻子莫琳的關系,哈羅德跟兒子戴維的關系以及哈羅德跟他的同事奎妮之間的事件。主人公是個很平凡的65歲男子,一生都是平凡的度過,甚至連退休的那天都跟平常一樣沒有任何的歡送party, 平時每天都是穿戴的整齊去上班下班,按部就班的做著每件事,生活平淡的如一壺白開水,就跟我們很多人一樣。然后隨著哈羅德自己的記憶以及奎妮寫給哈羅德的信件,才發現原來早就他這樣的性格跟他之前的家庭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哈羅德小時候媽媽就拋下他跟他的爸爸離家出走了,然后就從此從未見過,哈羅德評價他的母親說他不適合當一個母親,沒有母親所謂的母愛。媽媽離家出走之后爸爸隔三差五的帶不同的阿姨回來,所以從小就缺少大家的關注跟愛,長大以后也不希望成為眾人的焦點,所以為人處世都是低調的很。而他的兒子戴維卻恰恰相反,他聰明,張揚,個性凸顯,完全不像是哈羅德的性格,最后卻因為抑郁而上吊自殺,從此他跟他的妻子莫琳兩個人開始了分居生活,沒有了交流,就好像是兩個陌生人生活在一起!
反而是他跟他的同事奎妮總是說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一開始以為哈羅德是因為愛情才去徒步,結果沒看到奎妮的信件之前大家都以為他們只是普通的同事關系,可是最后看到了奎妮寫給哈羅德的信件,才發現,原來奎妮一直喜歡著哈羅德,所以這大概就是層層鋪墊后的真相吧。
一開始哈羅德的行為沒有受到大家的關注,隨著一個人把哈羅德的行為寫上了推特之后,媒體開始關注,很多其他的人也開始加入這個隊伍,總之,這中間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最后當哈羅德終于到達的時候,卻并沒有了那份期待的希冀,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說的其實結果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過程了。好在,作者給出了一個比較讓人寬慰的結局,他跟他的妻子莫琳終于開始因為這次徒步而彼此理解對方了........
生活中的時候,也會開始抱怨對方的不好,時間久了自然很多問題都暴露出來了,如果雙方不及時溝通,問題越來越多,可能就會跟哈羅德跟莫琳一樣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所以不管怎么樣,多關心多理解多包容,總是沒錯的。
另外關于信仰的問題,對我來說,不信佛不信上帝,好像沒有信仰,但是我相信自己是一個想給大家帶來正能量的,我也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用自己的行為對自己來一場心靈的洗滌,無關乎其他,只是,覺得在路上的感覺會很好,見不同的風景,看不同的人物,吃不同的美食,或許,這就是旅行的意義,或許,這就是我一直喜歡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