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小葉烏龍(矮腳烏龍)

4 小葉烏龍(矮腳烏龍)

樹勢矮小,樹形披張,枝干柔軟,偏斜伸展,多彎曲,節間距短,平均距離2.4公分,分枝旺盛,樹高自79至119公分,幅20公分。主干徑僅2.5公分,皮灰白色,枝干著生角度60-70度間,枝葉平展,著生角度為60-75度向,嫩稍黃褐色,葉肉較薄而脆,頗似桃仁,長5.1公分幅2.3公分,葉而濃綠色,平滑不發光,葉形向下彎曲,略成弓形,葉緣內翻,成圓筒形。主脈特顯,側脈細不顯,脈數5-7對,鋸齒淺而鈍,疏而不顯,23-26對,葉尖圓鈍,葉柄較短,約四公厘,花朵有結實性,子實一至三粒全樹花蕊甚盛,開花期不齊,自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下旬續有開放,花甚小,幅三-三、九公分,白瓣乳白色,五片居上為大,下有小者兩片,長1.3公分,幅1.1公分,花絲甚短,僅0.9公分,計二三四個。柱頭較藥高,長一公分,在五分之二處三裂。子房表面著生短小茸毛,花萼綠色,計五片,長0.3公分,幅0.35公分。

花梗特短,僅0.6-0.8公分,果皮褐綠,果單粒較多,果粒甚小,發育不健全者較多,形扁圓,暗灰色,長14.3公厘幅15.6公厘。



【妞注】

矮腳烏龍/高腳烏龍

顧名思義,都是烏龍種。一個是矮小品種,另一個是植株高些的品種。閩北烏龍除了包含上文所記載的閩北水仙,也包含閩北烏龍。這是閩北烏龍茶的兩大類。而這兩種都是品種名稱,而并非代表烏龍茶工藝。

何時有烏龍茶工藝,《建寧府志》記載清初崇安縣令招黃山僧人來武夷山教授松蘿制法,而松蘿制法本是炒青綠茶的方法,此法始于明隆慶年間。《茶箋》記載:“茶初摘時,須揀去枝梗老葉,惟取嫩葉。又須去尖與柄,恐其易焦,此松蘿法也。炒時需一人從旁扇之,以祛熱氣……炒起出鐺時,置大磁盤中,仍須急扇,令熱氣稍退。以手重揉,再散入鐺,文火炒干,入焙。” 這樣的記載基本與武夷巖茶前期的處理方式一致。但由于品質優秀,產量增加,而導致量產跟不上出現的粗制濫造。周亮工的《閩小記·閩茶》中記載:“崇安令招黃山僧制松蘿茶……近有以松蘿法制之者,即試之,色香具足,經旬月,則紫赤如故” 綠茶變的紫赤的原因,有許多,譬如炒后沒有散熱,堆放導致的發酵,就容易形成后來的紅茶,但又有炒青工藝,所以又類似烏龍茶。在桐木,制作紅茶的工藝里,手工環節有個“過紅鍋”其實就是炒青工藝的一個演變。 所以我個人覺得那時候的松蘿制法,是之后紅茶或者說烏龍茶制法的一個演變過程的雛形。而周亮工那時候處在順治五年,可以說明明代沒有烏龍茶制法,而烏龍茶的出現完全從清代開始。清康熙后期,武夷茶逐步形成了現在的烏龍茶制法。此可以在康熙三十年,曾在武夷山為僧的閩南人釋超全的《武夷茶歌》窺見只是那時候的工藝尚不完善。《茶說》則記載為:“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

陽羨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羅、龍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攤,攤而摝(搖的意思),香氣越發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

客居武夷山的時候,也多次往返建甌,矮腳烏龍現在仍為建甌的一大品種,也更是日本乃至臺灣茶區的品種源頭。每年都有日本跟臺灣茶人,回到建甌祭拜烏龍茶祖庭,臺茶之父吳振鐸也曾經記載建甌乃臺茶品種的故鄉。矮腳烏龍,陳放一段時間后味道格外香醇。許多出口東南亞,日本烏龍茶都源自建甌的矮腳烏龍。所以在喝臺灣許多茶,什么凍頂啊、青心大冇等,入口以后,最核心的味道都近似矮腳烏龍。人都會尋找趨向自己喜好的口感,來認為是“好”,曾經拿矮腳做過實驗,把矮腳烏龍給臺灣以及日本地區的人群喝,十個里有八個都會喜歡它的味道超過武夷山的巖茶。這大概就是最本性的知覺吧。他們都能從味道里,找到趨近自己喝到自己水土里的味道,而認為“好” 。可見,在口感一事兒上。“好”跟“不好”是沒有任何參照意義的。本就是蘿卜白菜的答案。

比起菜茶,以及各種神奇的奇種。我還是更喜歡這些歷史明晰可以考據的樹種。能夠留存下來,也說明了他們品質的優秀以及穩定。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轉自掃葉山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