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麥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21天效應”,沒聽過也沒關系,我向度娘要來了官方解釋,她是這么說的: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稱之為21天效應。這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復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
終于從無到有,好像就是這么一晃,簡書里“公開文章”那一欄就從0到了21,因為一開始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寫起,知道了有簡書這么個平臺之后也只是光看不寫。
但我還記得我寫的第一篇就是表白,表白了某個人,表白了簡書給我一個平臺,鼓起勇氣把寫好的文發到朋友圈,后來覺得太明顯了又把朋友圈刪了,后來才知道已經被他看完了…(后面的故事留著以后說)
就從那時候開始,我定下一個小目標——堅持日更。后來發現這件事真是…說得輕巧做起來難啊,中途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嫌事情不夠多,是不是閑得慌才給自己搞“日更”這么一出,然后也想著到底要不要放棄…
特別是在沒有靈感不知道寫什么內容的時候,放棄的念頭就會冒出來,想著1000字要怎么湊才夠(我給自己日更的唯一要求就是每篇不能低于1000字),每次抓頭皮抓到痛不知道寫什么,我就提醒自己要堅持,逼著自己去找靈感…
那要怎么找靈感呢?我想了幾個辦法…
1、讀別人的文
不論簡書還是公眾號,我都讀,不管是否感興趣,我都讀,讀著讀著我發現自己也有想要表達的觀點,或者是讀完的感受,這時候就會記錄下來,等讀完了就著手寫自己的文。
然后我就發現,為了找靈感,我讀了不同類型的文,可能有毒雞湯、干貨、科普、×××小技巧。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些“健康”、“手繪”等等的一些專題,我看到了很多營養師、健身教練、喜好烹飪的繪畫達人分享出來的,關于一些健康小tips或者是一份簡易菜譜,無形當中我也學習到了一些生活小技巧,有種滿載而歸的滿足感。
2、看看電影或者是綜藝
這個有兩個好處,第一就是放松自己,讓緊張的腦子輕松一下,第二就是在視頻里找靈感。
沒靈感的時候也別把自己逼得太緊,適當的放松可能靈感突然就冒出來了呢?然后就自己允許自己看一部電影,最后實在沒靈感,就著電影的劇情內容,總會有自己的感想吧,寫不出影評寫篇讀后感也是不錯的。
所以幾天前的日更“觀影分享”里面我就分享了《隧道》和《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兩部電影,不過這兩部看完真心有點難受,感覺看的不是電影而是人心…(真的強烈推薦…玻璃心謹慎觀影)
說到綜藝我一般就是看《超人歸來》,除了看萌娃奶爸,里面也常常會冒出很多的育兒小知識,以真人秀節目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有種言傳身教的感覺。(個人超迷大韓民國萬歲三胞胎,很喜歡宋爸爸的教育方式)
3、出去走走,觀察路上的人
不知道什么時候養成的習慣,走在路上或者待在哪兒的時候,喜歡觀察別人,看一個人的行為表現推測ta的一些心理。
事情可以小到可能發生在廁所排隊,比如:看到隊伍很長就轉身走開的可能是性子很急的人,當然也可能有急事要去做;憋得不行了有人會讓同伴幫忙在門口看著然后沖進男廁,這樣的人可能是平時就大大咧咧放得開的人;而有的人憋不住了會選擇插隊跟人解釋,但又沒等對方回應后就進去方便的人,這樣的人可能平時比較不介意打破規則或者真的只是要憋不住了;還有被插隊的人有的可能會罵罵咧咧的譴責,這樣的人挺有正義感的但是似乎又少了點人情味…等等等等。
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只要留心的去看,冒出來的可能不一定是靈感,還可能是驚喜~
4、想想自己今天一整天發生的事情
因為通常我是晚上寫日更,所以如果沒有靈感回憶一下當天一整天發生過的事也是可以有寫作想法的,就像寫日記一樣,慢慢的我發現,回憶一整天發生過的事,是一個整理,總結,思考,甚至可以是計劃第二天的過程,這比找靈感有意思多了,不信我們可以來試一試。
辦法總比困難多,每次一遇到難題我就這么讓自己冷靜下來。一開始我是為了找靈感而找靈感,而因為沒有靈感然后去尋找的這個過程,我竟然獲得了意外的收獲,比如…不經意間就會去總結自己的一天,不經意間對身邊的小事有了關注,不經意間又發現了些美好的事物…
其實在有靈感時也帶給我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更善于捕捉身邊的美好,冒出了靈感以后及時記下來也讓我的執行力有了些許提升,當用自己的靈感和別人交流甚至是頭腦風暴時,更善于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而以上這些,都是我當初做下的堅持日更的決定,并且真的這么落實之后帶給我的。感激當初給我沖動寫日更的人,21天,21篇文,養成的不止是日更的習慣,還有日更在背后默默帶給我的更多的影響。